槲寄生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erc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等症。槲寄生在《中国药典》和各地方标准中质量控制的指标较少,不能全面反映药材质量。且我国1958年制定的《三十八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1963年的《五十四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和1984年的《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均无关于槲寄生药材的商品规格标准。药材市场自我形成的“标准”随意性很大、不能统一,导致槲寄生药材的商品规格、品级、等级、价格混乱。另外槲寄生与桑寄生虽然自1977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已经单列,但如今在中医药临床中仍常被混用。因此需要重新梳理并研究制定槲寄生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引导该类药材的优质优价。本论文将根据槲寄生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现状,以及药材市场实际情况,并结合其化学成分,分析槲寄生药材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初步划分槲寄生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对规范和提高槲寄生药材商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符合中医药用药规律的合格优质槲寄生药材进入市场流通环节,保障用药安全有效,为提高中医临床用药质量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文献研究和商品调查研究历代本草、现代出版专著、历代药典和各地方标准,发现槲寄生与桑寄生历代多为混用。经考证,唐以前,槲寄生多记载为桑上寄生;自唐朝出现槲寄生之名;宋代以后出现了两种寄生的记载;至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才将槲寄生与桑寄生正式列为两种中药,并明确了槲寄生的基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槲寄生主产于东北及华北等地,以枝嫩、色黄绿、叶多、嚼之发黏者为佳。对槲寄生的两大产区和四大药材市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各产地和市场对槲寄生药材规格等级的划分较为一致,主要划分为:统货及大统货两个规格。另有不带叶的圆片和斜片药材,不符合药典标准。2、槲寄生药材的传统鉴别收集了不同产地、不同市场的41批槲寄生样品,并按2020版《中国药典》方法分别对药材的性状、显微、薄层、检查项及其药材中紫丁香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41批样品中仅有23批样品紫丁香苷的含量达标,有18批样品紫丁香苷的含量不达标,这可能与收集的样品的储存时间、直径大小、叶片含量等有关。3、槲寄生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23批不同产地、不同市场的槲寄生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了11个共有峰,结合LC-MS鉴定结果指认了其中5个共有化学成分:3号峰为紫丁香苷,7号峰为槲寄生新苷Ⅴ,9号峰为槲寄生新苷Ⅲ,10号峰为高圣草素,11号峰为槲寄生新苷Ⅶ。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23批槲寄生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与其共有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在0.801~0.996之间,相似度较高,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市场间的槲寄生药材质量相对稳定。通过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23批槲寄生样品聚为3大类,S1~S2、S4~S11、S14、S20聚为一类,分别来自吉林、黑龙江等地;S3、S13、S15~S19、S21-S23聚为一类,分别来自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最后S12(吉林省吉林市)和S16(黑龙江宁安市)聚为一类。此结果不能有效判断不同槲寄生药材的产地来源。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引起槲寄生选货和统货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指认出其中1个共有化学成分为槲寄生新苷Ⅴ。4、槲寄生药材外观性状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研究运用SPSS20.0对槲寄生紫丁香苷成分与药材直径及含叶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紫丁香苷含量与槲寄生药材直径呈显著负相关,与含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对槲寄生指纹图谱中确认的11个共有峰峰面积与槲寄生样品直径及含叶量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共有峰3、4的峰面积在P<0.01水平上与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共有峰5、7的峰面积在P<0.05水平上与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共有峰3、4、8的峰面积在P<0.05水平上与含叶量呈显著正相关;共有峰总峰面积在P<0.05水平上与直径呈显著负相关,与含叶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槲寄生药材直径越小,叶片含量越高,紫丁香苷成分含量越高,与传统以枝嫩、叶多者为佳一致。5、槲寄生与桑寄生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23批槲寄生样品与4批桑寄生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其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与7批吉林产地槲寄生的共有指纹图谱对比,4批桑寄生药材的相似度分别为0.376、0.333、0.394、0.386,表明槲寄生与桑寄生的相似度较低,在化学成分上存在差异。对比槲寄生与桑寄生的HPLC指纹图谱发现,二者在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桑寄生与槲寄生相比,多了23号峰,少了5号和8号2个色谱峰,表明槲寄生与桑寄生化学成分的种类存在一些差异;另外,桑寄生与槲寄生相比,2、3(紫丁香苷)和7(槲寄生新苷Ⅴ)号色谱峰峰面积较小,而4号色谱峰峰面积较大,表明槲寄生与桑寄生化学成分的含量也存在一些差异。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能很好地区分槲寄生与桑寄生样品,27批样品明显分为2大类,23批槲寄生样品S1~S23聚为一类,4批桑寄生样品S24~S27聚为一类。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了引起槲寄生和桑寄生差异的标志性成分,指认出其中2个共有成分为槲寄生新苷Ⅴ和槲寄生新苷Ⅲ。6、建立槲寄生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基于槲寄生药材应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中槲寄生项下规定,结合中药材商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的实用性原则,制定槲寄生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草案),选择槲寄生的直径、叶片的含量为考核指标,将槲寄生药材分为选货和统货两个规格。直径0.3~0.5 cm,叶片含量不少于15%为选货;直径0.3~1.0cm,叶片含量不少于10%为统货。
其他文献
<正>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已经从信息化转到数字化阶段,并朝着智慧化方向迈进,数字化教学逐渐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的效能和价值,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几个“点”。一是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点。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数字化教学,都是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途径。数字化时代,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期刊
采用中试反硝化生物滤池处理某城市污水厂硝化滤池出水,同时研究了外加乙酸钠、甲醇、复合碳源1、复合碳源2、葡萄糖这5种碳源在两种脱氮量下的运行特性,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分别投加上述5种碳源脱氮量约15 mg/L时,碳氮比均值分别为5.4、5.4、4.6、5.9、8.8;分别投加前4种碳源脱氮量约8 mg/L时,碳氮比均值分别为6.9、6.6、5.0、7.3。反硝化滤池在较高脱氮量下运行时
在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中的环境、福利、城乡发展等诸多方面显现出问题。其中,城市记忆缺失也是城市问题的重要表现之一。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代表,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记忆缺失问题。如今,传播媒介与城市日益融合,自媒体等新型媒介改变着城市记忆的生产与建构方式,在城市记忆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讨新的媒介环境为城市记忆带来何种机遇与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媒介记忆的视角,以上海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新发展阶段下农村贫困治理的重要任务。基于贫困脆弱性的视角,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多元线性回归法(OLS),从是否参保和保障水平两个方面检验农村医疗保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效能,研究表明,农民的贫困脆弱性总体不高,但老年、健康状况差、中西部等弱势农民群体的贫困脆弱性相对较高。无论是参加农村医疗保险还是提高农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都
类平台公司作为金融租赁公司重要客户群体,研究其财务困境发生之非财务因素对金融租赁公司资产选择和质量分析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类平台公司定义、特点、财务困境界定和研究对象选择等方面着手,通过具体实例,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财务困境的非财务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金融租赁公司在客户选择和租后管理等方面提供启示。
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养殖业朝集约化发展已成主体趋势。养殖业每年均会产生大量畜禽粪便,如不及时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会破坏生态环境。当下为解决传统堆肥发酵堆肥质量不佳、堆肥时间过长等问题,需要使用新的技术,推进堆肥发酵工作,缩短堆肥发酵周期,提高畜禽粪便利用水平,真正实现无害化处理。本文以牛粪堆肥发酵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牛粪好氧堆肥技术,基于我国现下做出的战略指示,预测好氧堆肥发酵技术
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我国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指出半城市化地区空间治理的问题,解释半城市化地区空间治理失效失控的内在成因逻辑,探索半城市化地区通过“韧性思维”逐步破解发展问题的思路,提出半城市化地区城市应努力构建以“全域有限韧性系统”为主线的治理体系,并以广东汕头潮南区为例,探讨了构建半城市化地区“全域有限韧性系统”的实践应用。
学位
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微观抓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基于工资议价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综合影响、细分差异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工资收入、福利保障、工作稳定性、工作强度等客观维度就业质量的积极影响更突出。分位数回归发现,随着就业质量分位点的上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