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与模拟常规3D CTA相比较,探讨双源CT能量减影法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优势。方法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39—78岁,平均约54.6岁。所有病人均接受使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机双能量血管造影,选择双能量扫描条件,常规扫描双定位像,以水平线为扫描基线,设第一颈椎至颅顶为扫描范围;对比剂Omnipaque(30gI/100ml)60-70ml,生理盐水20ml,以4.0ml/s流率经肘或手背静脉注入。使用示踪技术(Bolus Tracking),目视监测,血管明显亮(约120HU以上)后手动触发扫描,触发后延迟2S开始扫描。扫描条件:A球管140kV;75mAs,B球管80kV;318 mAs;扫描参数:准直器宽度64×0.6mm,螺距0.7mm,旋转时间0.5s;重建参数:层厚1.0mm,重叠0.7mm,重建函数:D30f;融合数据的融合系数0.3,即70%的低千伏数据和30%的高千伏数据融合所得。扫描获得三套数据传送Siemens双源CT专用后处理软件处理,版本Syngo 2007。A法是将扫描获得140KV及80KV数据装入DE软件,选择头颅去骨模式进行自动能量减影去骨处理。而后,将保存的减影图像装入同机的inspace 3D后处理软件中直接进行遮盖容积重建(SVR)技术重建处理,SVR重建需要切除减影后残留的松质骨及表浅的静脉和静脉窦。B法是使用高千伏和低千伏合成的数据(使用双球管扫描的常规CT检查时的CT值校准数据),即融合系数为0.3的融合数据直接装入inspace 3D后处理软件中,直接使用SVR技术重建处理,A、B方法所得图像在阈值、亮度、透明度及放大率均调整一致(W:150 L:250 B:97 0:75)。A法与B法SVR重建常规包括10幅图像: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以上每位忠者的10幅后处理图像盲法交替读片,每人分别评价其中一利,方法,比较两法的动脉瘤检出率。动脉瘤的评价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SVR重建图像任意切割、自由旋转观察,以清晰显示动脉瘤颈、瘤体。动脉瘤的评价有瘤颈可见度、瘤体可见度是否清晰两个方面,以半计数资料表示,所得结果用SPSS12.0进行分析。结果43例病人中,A法共检出动脉瘤39个,B法共检出38个,B法漏诊1例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微动脉瘤,两种方法在其余每例中检出动脉瘤的位置、个数均一致。其中,瘤体直径最小约3mm,最大的约16mm。A法检出率为100%;B法检出率为97.4%(p>0.05)。在瘤颈可见度评价上,A法:Ⅲ级37个,Ⅱ级2个;B法:Ⅲ级37个,Ⅱ级2个;A法B法均无Ⅰ级。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A法与B法Ⅲ级、Ⅱ级出现在相同病例。在动脉瘤体的可见度评价上,A法:39个动脉瘤Ⅲ级35个,Ⅱ级4个;B法:Ⅲ级35个,Ⅱ级4个;A法B法均无Ⅰ级。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A法与B法Ⅲ级Ⅱ级出现在相同病例。结论双能量减影CTA,自动去除颅底骨干扰,节省后处理时间,在动脉瘤检出及瘤颈、瘤体显示上达到常规CTA同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