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策的绿色技术创新效应研究 ——基于“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政策考察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i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和行政机构管理体系,并将发展绿色技术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表明,绿色技术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环境政策的驱动。“波特假说”认为,“设计合理”的环境政策可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效率改进,并同时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不过,对于如何满足“设计合理”这一前置条件,不同时期、国家的相关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环境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也尚不明确。2006年环保工作的“三个历史性转变”思想提出以后,我国环境政策在政策理念和政策手段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政策理念上,从被动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边缘、辅助角色,向主动推动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导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环境政策中被注入了更多经济发展内涵;在政策手段上,从政府行政干预主导,转变为强调发挥市场激励机制作用,鼓励公众参与和社会共同监督,环境保护多种政策综合调控开始受到重视。在这以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环境和经济的平衡发展的环境政策,其中以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最为典型。本文在梳理环境政策与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评选政策研究环境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有助于探寻并总结新时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对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是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在对环境政策与绿色技术的概念进行界定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双重外部性”、技术进步“路径依赖”效应和“波特假说”等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为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环境政策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对现有文献研究中的变量选取、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进行总结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绿色技术创新、环保行政机构体系上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主要环境政策手段的内容和特点,以及过往环境政策设计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发展经验的观察和总结,发现仅仅通过提高政策目标、强化环保问责等高压方式并不能确保环境政策的有效实施。“设计合理”的环境政策,应当通过适当的激励条件,真正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并明确地引导他们转向一种满足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产模式。根据这一思路,本文提出了实现环境政策效果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有效传导的所需条件,并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模型,分析讨论了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政策中各种激励措施的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影响机制。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考察环境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第一,是对绿色技术产出的影响,即环境政策是否促进了绿色技术产出数量和质量。运用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政策对城市绿色技术产出数量和质量的政策效应,探讨了城市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地方财政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城市研发人力资本强度等因素对绿色技术专利产出影响。在异质性分析中,主要检验了政策对不同研究主体(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同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不同资源禀赋(成熟型和衰退型资源城市)的效果差异,并从影响机制角度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第二,是对绿色技术研发偏向性的影响,即环境政策是否增加了企业绿色技术产出在所有技术产出中的占比。运用我国上市企业的经济数据和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产出比重和相对创新质量的影响,考察企业技术进步是否受到政策影响更加偏向于绿色技术。同时,考察企业绿色专利和非绿色专利存量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以检验企业研发创新的“路径依赖”效应。并通过考察政策实施前后企业绩效情况,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强“波特假说”的“创新补偿”效应进行检验。本研究发现:(1)设计合理的环境政策可以有效促进绿色技术的产出数量和创新质量。不过,在绿色发展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市场激励型政策工具发挥作用还需要足够的政策支持力度;(2)环境政策效果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受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城市转型动力等因素影响,政策效果在东部地区和衰退型资源城市效果更加明显,而在部分地区则未诱发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对于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亟待突破的技术类型而言,环境政策应控制政策支持范围,根据地区发展条件优中选优、重点扶持。(3)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企业非绿色技术专利存量数量和存量质量越高,越倾向于进行非绿色技术研究,而环境政策可以突破“路径依赖”,促进企业研发方向朝绿色技术转型;(4)环境治理和经济增长可以实现“双赢”。企业创新产出受政策影响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期间企业利润也明显提升。通过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环境政策对企业绩效存在创新补偿机制,但并非唯一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欧洲曾引领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给人类造成了重大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洲人努力实现欧洲联合,以合作消除大国间的隔阂,取得了很大成功,在冷战结束后,欧洲进一步实现联合,欧共体发展成了欧盟。2008年以后,欧洲一体化进入了下行时期,“大欧洲”的宏伟蓝图遭遇了一些挫折。2016年的英国脱欧,加重了欧盟面临的危机。英国有其特殊的国家利益和国家特质,英国脱欧既反映了英国与欧盟其
目的:对医院医务人员中药用药安全现状进行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8年5月~2019年6月接受中医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向医院40名具有开具中药资格的医务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掌握情况,结合用药安全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结果:选取20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20例,主要原因集中于炮制不合理、药
现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如何,都存在居民贫困的问题,贫困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和谐的因素和不安全的隐患,受到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据世界银行专家预测,21世纪中期以后,全球大部分贫困人口将分布在城镇,未来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将最多,相应的,城市居民贫困问题将成为困扰和阻碍这些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全球范围来看,城市减贫的步伐一直慢于农村,从中折射出贫困向城市转移的
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依赖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要素驱动,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此情形下,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宏伟战略,并指出要强化企业创新的主导地位与主导作用。在国家创新战略的推动下,多年来对企业的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企业创新产出亦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然而,全国技术合同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普遍意识到金融体系不仅是各金融机构的简单加总,微观审慎监管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宏观审慎层面或系统层面的金融稳定也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各国监管机构也纷纷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来应对金融系统中的顺周期性风险和横截面风险,我国也在宏观审慎政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针对近年来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主要问题:一、宏观审慎政策的理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预算是财政收支计划,是现代财政制度的起点和核心,预算制度的建立在国家发展与制度转型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保证,财政预算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要在依法治国原则下,把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财政制度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从建立现代意义的预算制度入手实质性推动从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发达和完善的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程度和健全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任务。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和2015年我国的股灾,都对我国股票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某些外部冲击会导致证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