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采用克唑替尼治疗疗效显著。既往研究表明克唑替尼耐药进展后继续应用(continued crizotinib beyond progressive disease,CBPD)可以继续临床获益。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虽为肿瘤疗效评估常用的研究指标,但其无法反映出CBPD患者克唑替尼序贯全程应用的临床总获益。本研究旨在明确克唑替尼在中国ALK阳性NSCLC患者中的真实疗效,并以持续治疗时间(treatmentduration,TD)作为新的疗效评估指标,评估其与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相关性及CBPD患者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临床真实获益。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8月至2017年11月于本研究中心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201例中国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PFS、TD及OS进行分析。结果:至本研究截止日期,整体201例患者中有150例经克唑替尼靶向治疗后出现耐药进展。整体人群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ORR为64.2%,DCR为91.5%,中位PFS为 13.2 个月(95%CI:10.8-5.6),中位 TD 为 20.7个月(95%CI:15.1-26.3),中位OS为50.5个月(95%CI:37.0-64.0)。克唑替尼一线及非一线治疗的中位PFS分别为 14.6 个月(95%CI:11.5-17.7)及 11.2 个月(95%CI:8.4-14.0)(P=0.811)。克唑替尼一线及非一线治疗的中位OS分别为62.0个月(95%CI:37.2-86.8)及46.8个月(95%CI:35.1-58.5)(P=0.993)。150例患者克唑替尼治疗进展后,有58例继续采用克唑替尼治疗(CBPD)。CBPD组患者后续继续克唑替尼治疗的中位PFS为10.5个月(区间1.9-39.3)。CBPD及非CBPD患者克唑替尼中位TD分别为39.7个月及15.0个月(P<0.001);中位OS分别为61.0个月及41.4个月(P=0.086)。在CBPD人群中,TD与OS的相关性(R=0.79)优于PFS与OS的相关性(R=0.64)。结论:克唑替尼治疗中国ALK阳性晚期NSCLC疗效明确。以TD取代PFS来衡量评估克唑替尼耐药进展后继续序贯应用的全程临床获益,更为合理科学。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xon 20 insertion,ex20ins)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少见耐药突变,现有研究表明目前临床常规各类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对此突变疗效较差。目前世界上缺乏此类突变对化疗药物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亦缺乏中国患者大样本的临床治疗数据报道。本研究旨在研究报道中国晚期EGFR基因ex20ins的NSCLC患者接受传统化疗、常规EGFR-TKI、贝伐珠单抗、免疫治疗等现有临床治疗方案的真实疗效,寻求此类特殊突变肺癌患者的有效治疗策略。方法:通过医疗病历及网络问卷调查,于2018年3月17日至2018年12月20日回顾性收集全国确诊为EGFR基因ex20ins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进行分析。结果:来自中国26个地区的165例晚期EGFR基因ex20ins NSCLC患者纳入研究。共计检测到39种插入突变亚型,尤以V769_D770insASV(38/165,23.0%)及D770_N771insSVD(29/165,17.6%)最为多见。23.0%(38/165)的患者初诊时即存在脑转移。一线含铂方案化疗及一线EGFR-TKI治疗的ORR分别为19.2%及8.7%;DCR分别为41.3%及8.7%。二线化疗及二线EGFR-TKI治疗的ORR分别为17.1%及5.9%,DCR分别为60.0%及11.8%。一线含铂方案化疗的中位PFS明显高于一线各类EGFR-TKI(6.4个月,95%CI:5.7-7.1;对比2.9个月,95%CI:1.5-4.3;P<0.001)及一线第一代EGFR-TKI治疗(6.4个月,95%CI:5.7-7.1;对比2.0个月,95%CI:0.2-3.8;P<0.001)。二线化疗的中位PFS高于二线EGFR-TKI治疗(4.0个月,95%CI:3.2-4.8;对比2.0个月,95%CI:1.1-2.9;P=0.342)。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中位PFS高于单纯化疗[一线治疗:7.5个月(95%CI:5.6-9.4)对比5.6个月(95%CI:2.8-8.4),P=0.221;二线治疗:6.0个月(95%CI:4.0-8.0)对比2.4个月(95%CI:1.8-3.0),P=0.013]。结论:传统化疗作为EGFR基因ex20ins NSCLC的一线及二线治疗方案,疗效优于目前临床常规各类EGFR-TKI。一线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较一线单纯化疗未见疗效差异。对于此类患者,临床急需有效且入脑能力强的新型靶向药物。目的:作为一种国产新型选择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阿帕替尼在临床前试验和体内临床研究中都显示出对非鳞癌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明显疗效。但目前国内及世界上缺乏阿帕替尼联合静脉化疗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旨在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培美曲塞/铂类方案在既往未行化疗初治及TKI经治耐药后晚期非鳞癌性NSCLC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局部晚期或晚期非鳞癌性NSCLC患者,入组后接受口服阿帕替尼(250mg,每日一次)联合培美曲塞(500mg/m2,第一天)加铂类(卡铂AUC=5或顺铂75mg/m2,第一天)方案静脉化疗,每个治疗周期为21天。每2个治疗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估。试验进行6个治疗周期后改为口服阿帕替尼(250mg,每日一次)维持治疗,直到患者病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处理的副反应出组。试验的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和药物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例局部晚期或晚期非鳞癌性NSCLC患者,其中10例既往经TKI治疗后进展,10例为初始治疗患者。试验的中位治疗周期为6个(范围4-6个)。16例患者(80.0%)最佳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4例(20.0%)最佳疗效为疾病稳定。本试验的ORR为16/20(80%),DCR为20/20(100%)。入组患者的中位PFS为7.7(95%CI:3.1-12.3)个月。TKI治疗耐药组和初始治疗组的ORR分别为9/10及7/10,中位 PFS 分别为 8.9(95%CI:5.5-12.3)个月及 5.7(95%CI:0.1-11.3)个月,(P=0.433)。截止到研究截止日期,中位总生存时间未达到,1年生存率为75%(15/20)。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包括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腹泻、蛋白尿、粘膜反应、骨髓抑制或胃肠道不适。Ⅲ-Ⅳ级不良反应仅为与化疗药物相关的白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培美曲塞/铂类化疗在中国晚期非鳞癌性NSCLC患者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