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文学“红色经典”在中国——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775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卫国战争以后,俄苏文学朝着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成就了一批俄苏文学“红色经典”的诞生,并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俄苏文学“红色经典”的形成过程、形成原因和其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它对我国的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对这种影响进行反思;同时又以《青春之歌》为例,探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联系和前者对后者影响的成败得失。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抗战时期至五十年代小说中的喜剧性人物。在中国现代叙事进程中存在着这样一批人,他们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革命的对象,但是在具有先进性的“新人"看来,
音义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一种着作体例,产生於汉魏之世,盛行於隋唐之际,式微於五代之後,至元明之後,其体几亡。现存佛经卷末即附载有大量随函音义。这些随函音义附着於佛经卷末或函末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方言隶属吴语处衢片,现有文献对上饶方言研究不多,对沙溪话更缺少系统研究。本人经过田野调查,对江西上饶(沙溪)方言的声韵调系统进行了分析归纳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卷奇诗,血泪之作,色艳而冷、香浓而远、格高而幽。其深邃神秘的象征体系的建构手法是象征主义诗人宗法之源。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对其研究存在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