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反思——后殖民批评理论的中国形态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ufhuh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批评理论是一种带有激进政治色彩的文化批评的话语集合,20世纪前中期,在《东方主义》等后殖民批评理论的标志性著作问世前,来自殖民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对殖民主义文化已经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爱德华·萨伊德等身居欧美的亚裔理论家,继承前人的成果,并借助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在精深的文化批评中建构了新的理论话语。通过对第一世界/第三世界、原殖民地/宗主国之间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后殖民批评理论把西方后现代语境中以解构文化霸权、批判种族和性别压抑等为主题的社会文化实践,移植到了国际化的话语平台上。因此,当后殖民批评理论传播到了亚非等非中心地区,自然引起了表现出浓重政治性和对抗性的强烈回响,围绕着巨大的争鸣辩驳,这种回响甚至囊括了针对理论话语本身的批判。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后殖民批评理论引入中国大陆,随后,以其为理论支撑的批评实践迅速造成了连锁反应,对理论话语的评介和运用、对后殖民话语和中国学者后殖民批评的分析批判等共同构成了后殖民批评理论在中国的特殊形态。本文试图在梳理后殖民批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依靠对具体材料较为详实的占有,全面回顾后殖民批评理论中国形态的形成过程、分析其中的部分问题,希望为客观评价后殖民批评理论的中国形态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依据。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内涵。按照惯例,类似postcolonialism这样的概念通译作“××主义”,然而比较分析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相关的关键性概念的,我们以为用后殖民批评理论来指称这种新的理论思潮或许更为恰当。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回顾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前史、分析理论基础,廓清其后现代特征,分别从“后殖民”和“批评理论”两个层面来认识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内涵。并简单地描述后殖民批评理论传播到中国后形成的中国形态的面貌。 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回顾中国学者的后殖民批评实践及其引发的争议,深入到他们的后殖民文化批评所涉及的部分微观问题中,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力图对这些问题给与客观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社会影响广泛的后殖民电影批评,引起学界震动的有关“失语症”的讨论等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第三部分描述了通过中国学者自己的引介、评价,后殖民批评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情况,同时,很多学者在认识了解了该理论话语之后,从各自的角度深入地对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王宁自90年代初就从事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译介工作,成果甚丰,徐贲和陶东风的评价反思很有深度,其他如王岳川等也作出了较大贡献。 第四部分试图把后殖民批评理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现象概括为一个整体,即后殖民批评理论的中国形态。尽管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支撑的文化批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缺陷,但是一来这些问题实际上和后殖民批评理论自身的瑕疵有着深刻联系,二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又使得我们的思考具有了对理论本身的超越性。因此,对作为整体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中国形态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积极地去评价。
其他文献
一场秋雨一场凉。这几天,李冰的慢性乙型肝炎又犯了。没想到前段时间一不小心着凉而导致的感冒,使他原本就要痊愈的肝病再度复发。实际上,像李冰这样的肝病复发患者在深秋时节是屡见不鲜的。林主任提醒大家,无论是肝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群,秋季都要注意做好养肝护肝的“功课”。    【专家解读】:  护肝莫入三大误区  ●误区一:忽视感冒等感染性疾病  肝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是肝病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慢性肝病
期刊
皮肤瘙痒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皮肤病虽然不要命,但却会令人痛苦、难忍或尴尬。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有许多,比如,蚊叮虫咬、起痱子、起疹子、过敏等,还有一种皮肤瘙痒却是与众不同,它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  由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多发生在下肢,即腿部和脚。  一方面由于血液中血糖过高,产生的代谢物过多,从而导致皮肤瘙痒;  另一方面,由于血液粘稠度大,致使神经末梢供血不足而坏死,导致了皮肤神经性瘙痒
期刊
中唐是唐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创作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唐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研究的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肺的健康关系到生命中每一刻的呼吸。然而,肺也是人体最娇弱的器官之一,从20岁开始就走向衰老。要让我们的肺保持年轻,就要时刻给予保养。    娇弱的肺为何会“早衰”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也就是说,肺易受外来有害物质的侵害而衰老。这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呼吸不息,操劳负重。肺是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中心,是人体的氧库。肺约有7亿个肺泡,若舒展开来可达80平方米。常人每分钟呼
期刊
早晨五六点钟就被一阵肚子痛“叫”醒,上过厕所后立刻好转。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定时排便的好习惯,但我要告诉你,别高兴的太早,这可能是种病。    沈颜,45岁。总在凌晨4点多睁开眼睛就感觉肚子痛,有时拉肚子,有时解不出,这样的困扰已持续几年,且造成她白天精神头不足、乏力。她比一般人都怕冷;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就只有她会拉肚子。近日,由于排便次数急速增多而前去就诊,后被诊断为五更泻。沈颜对于这个病很疑惑,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女性写作成为当代文坛一股壮观的创作潮流。陈染、林白们藉着“以血代墨”的代价,在男权文化横行的困境中寻找着救赎之路,但最终“身体突围”却沦为一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