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本体性危机,高校校园里也时常出现不和谐现象,同时学生群体中具有教育性的社会支持资源也日益下降,存在储量匮乏的局面。为了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充分发挥高校整体的教育性功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我们就必须扩展高等教育视野,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群体生活,关注学生共同体的秩序和谐。更关键的是,我们就必须重视生产和扩展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具有教育性的社会支持资源。论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资源不足局面,关键在于从根本上去认识高校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的发生学机制和重构一种使得社会支持资源具有扩展性的学生群体结构。因此,对高校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的发生学机制和扩展性机制的分析就成为本文的核心主题。而对该主题的研究,本文拟从一种文化分析的视角进行,也即以行动的基本规则与群体的合作性秩序作为分析路径而进行。从最基本的概念、属性着手,论文界定了本主题研究的具体分析单位――学生的社会支持,并把此分析单位限定在高校学生群体之中,从而把学生从正式组织机构获得的建制化的社会支持和从校外获得的其他社会支持暂且排除在主题研究之外。论文认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支持是指大学生从高校学生群体中得到的、来自其他同学的诸如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等方面的关心、扶持或帮助。随着语境的不同,其语义既可以为名词格的,也可以是动词格的,它具有四种本质规定性。论文运用大量的调查数据来说明,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支持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以建设学生群体的和谐秩序标准来看,这却并不理想,甚至有些令人失望。而以历时性视角来看,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支持水平也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最后,论文揭示,学生主动寻求支持的意愿也不是很大,尤其是在寻求学校制度化的社会支持上。所以,论文第二章主要是从现实状况的角度展示了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支持。从最基本的逻辑分析概念――社会行动入手,以文化分析的视角,论文把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行动,从而分析其运行机制,寻找其发生学机制和扩展性机制。论文从理论的可能性分析和经验的现实性分析的综合研究中,揭示出高校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的发生学机制:一定的社会行动出自于一定的社会行动规则。合作性规则正是群体中合作行动的文化意义背景。作为一种合作性的亲社会利益行动,社会支持拥有四种基础性规则:道德利他的行动规则、亲情为他的行动规则、理性互惠的行动规则、习俗互助的行动规则。基于这四种行动规则之上,社会支持也存在着四种基本类型:道德利他的社会支持、亲情为他的社会支持、理性互惠的社会支持、习俗互助的社会支持。并认为,其中亲情为他的行为规则与道德利他的行为规则是当前高校学生社会支持行动最为主流的行动规则;习俗互助中的某些行动规则和理性互惠中的某些行动规则随着社会变迁,则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进一步的,论文继续运用“可能性――现实性”研究理路揭示高校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的扩展性机制。其中,行动规则就成为本研究从社会支持的发生学机制过渡到扩展性机制的转换性的核心概念。论文认为,高校学生群体的合作性秩序是由学生在密切互动中遵循一定的适切行动规则而形成的群体结构状态。在其中,群体内部的合作氛围浓厚,成员的行动规范而不出格,合作意愿和合作行动较容易的产生,彼此能够互相扶持、帮助。文章运用大量经验数据揭示出:不论是在总体意义上,还是各具体内容层次上,社会支持都与高校学生群体的合作性秩序存在着高度相关性。所以,论文第四章最终确切地证实:合作性的高校学生群体秩序正是社会支持的扩展性架构。论文针对高校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的现实问题,从高校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最基础性的发生学机制着手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扩展性机制。其目的不仅仅要解决目前高校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的资源困境,还要希望从根本上培育高校学生群体中这种积极性的教育资源,并希望能持续性地扩展下去,从而对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达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一条建设性的思路。所以,论文最后在对策建议上认为,首先从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角度上,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必须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教育理念,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生存状态。然后在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新思路上,需要重视包括道德规范在内的合作性的社会规则的建设性力量,让学生在同辈群体中积极进行社会交往并在交往过程中反思深省。最后文章还提出,要发挥正式管理制度的引导功能,并鼓励和引导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群体活动的正常有序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