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几丁质酶3D模建及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hi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几丁质酶属于18族糖苷水解酶,是昆虫蜕皮过程中降解旧的几丁质必需的酶,干扰或破坏几丁质酶的活性都可以影响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几丁质酶是设计新的环境友好的,高效的杀虫剂的靶标。 我们实验室已经获得亚洲玉米螟几丁质酶的cDNA序列和氨基酸残基序列。在本研究构建选择几丁质酶构建其3维结构,并通过虚拟筛选的方法设计其抑制剂。通过同源性分析发现几丁质酶和其他18族糖苷水解酶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尤其是催化区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因为在同源模建中序列越短,模建结果越正确,所以我们选择几丁质酶催化区进行同源模建。本论文工作主要分以下步骤: 1)使用亚洲玉米螟几丁质酶催化区序列对PDB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PDB编号为1HKK的人壳三糖酶与其同源性最高,同一性为40.7%,相似度为59.6%,沟为6.4%。选择1HKK结构为构建亚洲玉米螟几丁质酶催化区三维结构的模版。 2)对同源模建所得的5模型使用ProCheck,Profile3D/verify和Prosa2003进行评估,选择最优的模型,模拟在310K恒温、水环境中对模型进行动力学优化,取平衡阶段的平均构象作为虚拟筛选中的受体。 3)将模版中已知活性最强的几丁质酶抑制剂Allosamidin叠合到筛选受体中,选择受体中距离小分子5(?)内的氨基酸残基为活性口袋,采用两轮筛选策略对SPECS小分子数据库中的43423个分子进行虚拟筛选,获得76个可能的抑制剂分子。 4)对筛选结果中的5个分子验证分离获得几丁质酶活性,结果显示这些小分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水热法合成了YiO2纳米棒,改性的Hummers法合成了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在室温下,通过改变YiO2纳米棒和GO的质量比,将两者自组装成功地合成了具有不同质量比的YiO2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