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的还原与回避——论“新历史小说”的暴力叙事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z3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两次描写革命历史的高潮。一次是建国前出现的延安文学、解放区文学以及建国后出现的表现国家、民族、社会宏大叙事的“红色经典”;另一次则是出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二者对于同一段革命历史进行了书写,但却呈现出了完全相异的面貌。本文试图从新历史小说的暴力叙事入手,运用对比分析、文本分析、叙事学分析等研究方法,一方面指出新历史小说对于革命历史的的重新发现和对真实的还原,另一方面,分析新历史小说对于革命历史的有意回避。从而对新历史小说的革命历史观做出价值判断,同时从宏观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革命历史的书写进行评介,指出其偏颇与不足。  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对相关概念进行解析。界定“新历史小说”概念,分析其特征,从而确定本文所选用的新历史小说的范围;解释革命、暴力的意义,分析革命与暴力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对新历史小说中所出现的暴力描写进行分析,分为“无限膨胀的财产欲”、“对权力的疯狂追逐”、“性暴力”和“原始生命力的狂欢”四小节具体阐述新历史小说对革命暴力的呈现方式。  第三章通过把新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进行对比,理出暴力叙事流变的脉络。首先从时代语境的转变入手,指出从革命历史小说到新历史小说,经历了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的转变,然后从叙事策略和叙事效果两方面来具体阐述两者的相异之处。  第四章还原与回避,一方面指出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小说的颠覆之处,即构建了真实的、人性的历史,另一方面,新历史小说也在不遗余力地否定“大历史”,否定革命的正当性。最后,本文指出,新历史小说在还原与回避之间,用了和革命历史小说同一种选择性的叙事方式,构建出另一种同样残缺、同样偏激的历史。并将笔触涉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指出普遍存在于作家创作中的一种二元对立的、偏激的思维方式。
其他文献
报刊是二十世纪上半期楚辞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相关研究成果众多,其中不乏一些名家的文章,如梁启超、游国恩、闻一多、郭沫若等著名学者均在这一时期的报刊上发表过关于楚辞
新词语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作为语言系统中最开放、最活跃的部分,它相较于其他的语言形式更具有表现力,能够敏锐地反映社会的变化。但是,目前对新词语的研究多停留在分
本文以“阳光姐姐”主编书系中儿童作者创作的儿童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对儿童小说低龄化写作现象做了全面的分析,归纳了儿童小说低龄化写作的内容和叙
日本女性文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到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发生了显著且新奇的变化,如对“身体写作”的独特书写、对新的家庭结构的探索,以及对变异世界的构建。论文以女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