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两次描写革命历史的高潮。一次是建国前出现的延安文学、解放区文学以及建国后出现的表现国家、民族、社会宏大叙事的“红色经典”;另一次则是出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二者对于同一段革命历史进行了书写,但却呈现出了完全相异的面貌。本文试图从新历史小说的暴力叙事入手,运用对比分析、文本分析、叙事学分析等研究方法,一方面指出新历史小说对于革命历史的的重新发现和对真实的还原,另一方面,分析新历史小说对于革命历史的有意回避。从而对新历史小说的革命历史观做出价值判断,同时从宏观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革命历史的书写进行评介,指出其偏颇与不足。 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对相关概念进行解析。界定“新历史小说”概念,分析其特征,从而确定本文所选用的新历史小说的范围;解释革命、暴力的意义,分析革命与暴力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对新历史小说中所出现的暴力描写进行分析,分为“无限膨胀的财产欲”、“对权力的疯狂追逐”、“性暴力”和“原始生命力的狂欢”四小节具体阐述新历史小说对革命暴力的呈现方式。 第三章通过把新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进行对比,理出暴力叙事流变的脉络。首先从时代语境的转变入手,指出从革命历史小说到新历史小说,经历了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的转变,然后从叙事策略和叙事效果两方面来具体阐述两者的相异之处。 第四章还原与回避,一方面指出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小说的颠覆之处,即构建了真实的、人性的历史,另一方面,新历史小说也在不遗余力地否定“大历史”,否定革命的正当性。最后,本文指出,新历史小说在还原与回避之间,用了和革命历史小说同一种选择性的叙事方式,构建出另一种同样残缺、同样偏激的历史。并将笔触涉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指出普遍存在于作家创作中的一种二元对立的、偏激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