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看,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这是世界多数国家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所走过的道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构成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而逐渐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概述。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他们认为社会分工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方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条件,是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其次,介绍了李嘉图等西方学术界对工业和农业之间存在的联系和性质的研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最后确认了当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中的相关范畴和理论前提。 第二章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成因。在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变动预测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特别是“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模式和“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模式。并指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盲目性、无序性、失衡性、被动性、低层次性、排外性和季节性等特点。最后深入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是城乡巨大差别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拉力”;二是农村农业人口就业不充分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力”;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三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别考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分析了对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有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流出地人口的素质、有利于流出地的妇女解放运动等。消极作用有不利于流出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加重农村人口老化程度,限制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给农村计划生育造成一定的压力。分析了对城市经济的积极作用有促进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促进城市消费市场的放大、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等。消极作用有加重城市交通运输紧张状况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给城市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扰乱城市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最后研究了如何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发的村庄兼并,促使农村劳动力和主产资料实现优化配置,实现了物和人的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促使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促使农村实现制度创新,实现劳动力和资本的结合。 第四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造成农民阶层的分化,并具体分析了分化的状况及其特点。把现阶段我国农村村民分为三个阶层系列,根据对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不同组合划分的产权阶层,按职业类型划分的职业阶层,按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区域划分的社区阶层。同时分析了农民阶层分化具有的多元性、不平衡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第五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一是加强农业地位,变小农业为大农业,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二是培育三元社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走农村工业化之路。三是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构建“三权分离式”的新型农用土地产权体系,努力寻找能够最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四是改革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有差别分层次管理体系,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促进全国城乡社会文明的进步与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