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肥胖关系密切,属于肥胖相关性肿瘤。其发病率的升高可能和近年来肥胖发病率的升高有关。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是能在早期阻断这一过程的发展,就可以减少其发生。导师魏品康教授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痰论治消化道肿瘤的“痰证学说”,认为“痰”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关键物质之一,提出了消痰通腑作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核心治则,并创立“消痰通腑方”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我科前期研究发现消痰通腑方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但是在肥胖结直肠癌前病变方面尚未深入研究,故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观察消痰通腑方对肥胖结直肠癌前病变模型的影响,为从痰论治结直肠癌前病变提供实验基础。研究目的观察肥胖对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影响,并运用消痰通腑方干预,观察肥胖结直肠癌前病变小鼠模型体重、腺瘤发生率、数目的多少和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1、脂联素受体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探讨消痰通腑方对肥胖小鼠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结直肠癌前病变模型建立采用AOM联合DSS复合造模法建立结直肠癌前病变模型,病理学检测造模后小鼠肠组织的变化,证实模型的成功。1、复制不同浓度DSS“四步法”模型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组(空白组)、B组(AOM/DSS低剂量组:1.5%DSS)、C组(AOM/DSS中剂量组:2.5%DSS)及D组(AOM/DSS高剂量组:3.5%DSS)。除空白组外,三个模型组分别在建模第1天用AOM(有效浓度为12.5mg/kg)腹腔注射,再联合1.5%、2.5%、3.5%DSS饮用水1周继以普通饮用水2周自由饮用,共3个循环(9周时间)结束。用以确定DSS的浓度。2、不同次数AOM联合三循环DSS模型的建立根据不同浓度DSS“四步法”模型的结果,选择DSS的浓度定为3.5%。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组(空白组),E组(AOM×1/DSS组),F组(AOM×2/DSS组)和G组(AOM×3/DSS组)。E组在第1周第1天腹腔注射12.5mg/kgAOM,F组在第1周第1天及第4周第1天腹腔注射12.5mg/kgAOM,G组在第1周第1天、第4周第1天及第7周第1天腹腔注射12.5mg/kgAOM,各组均给予3周的3.5%DSS饮用,时间为第1周、第4周及第7周,其余时间给予普通饮用水,普通对照组腹腔注射同剂量生理盐水,给予普通饮用水。至18周末,实验结束。用以确定AOM注射次数。第二部分、肥胖对小鼠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影响1、制备小鼠肥胖模型将小鼠分为普通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小鼠给予高脂饮食,当高脂饮食组的小鼠平均体重超过普通饮食组小鼠平均体重的20%视为肥胖造模成功。2、建立结直肠癌前病变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普通饮食组分为普通对照组和普通模型组;高脂饮食组按同样方法分为肥胖对照组和肥胖模型组。普通模型组及肥胖模型组小鼠采用AOM12.5mg/kg腹腔注射3次联合3循环3.5%DSS自由饮用方法造模。普通对照组及肥胖对照组小鼠则腹腔注射同剂量生理盐水,给予普通饮用水。3、观察肥胖对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影响18周实验结束,观察普通模型组及肥胖模型组小鼠基本状况、体重变化及结直肠组织肿瘤生长情况、病理变化。第三部分、消痰通腑方对肥胖小鼠结直肠癌前病变和脂联素及其受体的影响1、制备肥胖及结直肠癌前病变模型方法同第二部分。2、观察消痰通腑方对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影响及对脂联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将小鼠随机分为肥胖空白组、肥胖模型组、肥胖预防组及肥胖治疗组。肥胖空白组制备肥胖模型,其余三组均制备肥胖及结直肠癌前病变模型,肥胖预防组在第7周开始灌胃消痰通腑方,肥胖治疗组在第15周开始灌胃消痰通腑方,至18周实验结束。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等,在第6周末、第14周末及第18周末分别随机处死6只小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和血清脂联素水平,观察小鼠结直肠组织粘膜组织情况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测,Real 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直肠癌前病变标本中脂联素和脂联素受体1、脂联素受体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成功建立小鼠结肠癌前病变模型,以AOM12.5%联合DSS3.5%“两步三循环”组最佳,在第6周末时小鼠肠粘膜充血、水肿,第9周末时出现粘膜溃疡,第14周末时早期腺瘤出现,第18周末腺瘤成瘤率100%。未出现小鼠死亡情况。2、肥胖模型组小鼠结直肠癌前病变出现较普通模型组早,且腺瘤数目较普通模型组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肥胖对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发生有促进作用。3、第7周开始应用消痰通腑方干预后,在14周末及18周末肥胖预防组小鼠成瘤数均少于肥胖模型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15周开始应用消痰通腑方干预后,在18周末肥胖治疗组小鼠成瘤数少于肥胖模型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消痰通腑方可降低肥胖小鼠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发生率。4、检测小鼠血清中白介素-6和脂联素水平发现,在14周末,肥胖预防组小鼠的血清白介素-6水平低于肥胖模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肥胖预防组小鼠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肥胖模型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8周末,肥胖预防组小鼠的血清白介素-6水平低于肥胖模型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肥胖预防组及肥胖治疗组小鼠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肥胖模型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消痰通腑方可降低肥胖小鼠血清白介素-6水平及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且早期应用效果更佳。5、检测小鼠结直肠组织脂联素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发现,在14周末,肥胖预防组小鼠的脂联素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均高于肥胖模型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8周末,肥胖预防组及肥胖治疗组小鼠的脂联素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均高于肥胖模型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消痰通腑方可升高小鼠结直肠组织脂联素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6、在18周末,与肥胖模型组比较,肥胖预防组小鼠的脂联素及受体蛋白表达均上调,肥胖治疗组小鼠的脂联素受体蛋白表达上调。7、在18周末,肥胖预防组小鼠结直肠腺瘤数目与肥胖治疗组比较有下降趋势,肥胖预防组小鼠脂联素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高于肥胖治疗组。结论1、消痰通腑方可通过调节肥胖小鼠结直肠粘膜组织中脂联素及其受体表达,改变肠道局部微环境,抑制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发生。2、早期使用消痰通腑方干预,可能更有利于其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