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小麦系统铅的生物有效性及预测模型初探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铅(Pb)是典型的有毒重金属元素之一,会随着工业排放、农业生产等活动进入农田土壤环境,造成土壤铅污染,对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铅的环境与健康风险与铅的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铅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生物有效性对控制土壤铅污染和保障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1种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提取、梯度薄膜扩散技术(DG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探究外源铅在典型土壤中的老化特征及其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考察铅在土壤-小麦系统中的转运、富集和分布特征,构建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预测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外源铅在典型土壤中老化的形态变化及其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老化的6个月内,EDTA和CaCl2提取态铅含量整体上都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并慢慢趋于稳定,酸性土壤降低最快。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表达EDTA和CaCl2提取态铅在老化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在0.99和0.83以上。老化6个月后,CaCl2提取态铅含量的变化最大,最多降低91%,之后依次是DGT有效态、水溶态和EDTA提取态铅含量,HNO3提取态铅含量的变化最小,最多降低26%。外源铅添加会降低土壤pH,但对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无明显影响;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土壤pH升高,CEC无明显变化,DOC显著降低。(2)考察了铅在土壤-小麦系统中累积分布特征。外源铅添加浓度为125~350 mg/kg时,80%以上的处理组小麦的株高、鲜重、穗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小麦各部位铅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根>叶>茎>谷壳>籽粒,对照组的小麦籽粒铅含量均未超过食品安全标准中的规定(0.2 mg/kg),125~175 mg/kg铅处理组约一半超标,250~350 mg/kg铅处理组有83.33%超标。小麦籽粒铅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pH是影响铅在小麦体内累积的关键因素。FTIR结果显示,外源铅主要与土壤中的羟基(-O-H)、羰基(C=O)发生相互作用,小麦根的羟基(-O-H)或C-O参与了铅的吸附,小麦茎的羟基(-OH)或氨基(-NH2)、羧基(COO-)、C-O和叶片的羰基(C=O)参与了和铅的相互作用。(3)构建了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预测模型。老化1个月的土壤EDTA提取态铅含量可以用土壤总铅含量、pH和土壤质地来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57;土壤总铅含量、总磷、有机质和土壤质地可作为种植小麦前的土壤EDTA提取态铅含量预测模型的因子,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31,涉及的预测因子的不同可能与老化时间有关。土壤总铅含量和pH作为预测因子解释了 83.8%小麦籽粒铅含量的变异,而土壤EDTA提取态铅含量和pH解释了 78.0%小麦籽粒铅含量的变异。利用建模数据和文献研究数据验证发现,当土壤铅含量在拟合数据范围内时,小麦籽粒铅含量的预测值和实测值较为接近,表明小麦籽粒铅含量的预测模型较可靠,基于该预测模型反推出的土壤铅安全临界值可为我国土壤铅风险评价及土壤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洋金花酒内服外治纤维肌痛综合征132例,观察疗效.方法:口服洋金花酒,每日2次,每次10~20ml,饭后服.外用洋金花酒加适量酒精,涂擦疼痛部位,每日3~4次.治疗时间:两周为1
目的:观察化瘀生发汤配合皮肤针治疗血瘀型斑秃的疗效.方法:采用化瘀生发汤配合皮肤针治疗斑秃56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8.2%.结论:本法具有使血瘀型斑秃再生新发的功用.
<正>1郢城概况郢城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西南角,北距楚纪南故城遗址约4 km,南距荆州古城约3 km。郢城邻近沪渝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和沪汉蓉快速铁路,附近的
在多规融合已逐渐成为城市工作基础的背景下,土地储备作为城市土地使用与开发的关键环节,也需要以多规为导向,有效落实城市发展意图,因此土地储备规划应运而生。文章以宁波"
目的探讨和研究对哮喘患者采用不同雾化吸入方式进行临床诊疗的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抽选自 2013 年 01 月~2015 年06月之间,在我院内科进行治疗的哮喘患者104例.按照数字表法
本文研究了教学质量评估中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时齐马尔可夫链评估法.阐明了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及其实施程序、并指出它较之其他教学质量评估法更显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