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激肽受体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up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和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该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该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颈动脉斑块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植入、药物等。虽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及其适应症,但治疗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的新方法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以及易损斑块破裂、溃疡和斑块内出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激肽在慢性炎症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B激肽受体表达均衡可能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方面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未见B激肽受体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它们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正常人肠系膜动脉中的表达变化,探讨B激肽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   1.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及15例人肠系膜动脉标本中的B1和B2激肽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   2.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及15例人肠系膜动脉标本中的B1和B2激肽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   3.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RT-PCR和Western blot的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B1激肽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B1激肽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B2激肽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B2激肽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斑块组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1激肽受体使颈动脉斑块局部血管扩张,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因斑块形成的脑缺血症状,同时增加了斑块的炎症反应及新生血管形成,炎症反应使各种炎症细胞聚集,斑块增大的速度加快;斑块内部新生血管形成,形成血管裂隙,导致斑块破裂,同时增加了斑块内部的营养,使斑块增大,加剧了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B2激肽受体在正常血管结构中存在,有维持血管结构及功能的作用,当颈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后,其表达增加以维持颈动脉血管的正常功能和结构,故B2激肽受体高表达可能抑制斑块形成,增加斑块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TLR4在两种不同的胶质瘤动物模型(原位移植C6胶质瘤细胞系的Wistar大鼠和异体移植C6胶质瘤细胞系的BALB/c-裸鼠)中的表达及在胶质瘤细胞中LPS诱导TLR4信号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