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料奶生产演变和全要素生产要素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j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业是一个节粮、高效、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奶牛饲养相比,我国奶牛饲养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生产力都比较低。因此,探索和构建我国原料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客观地估计我国原料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找出制约我国原料奶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能够为我国原料奶生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基于2004—2008年省级层面微观统计数据,使用多产出的随机边界距离函数方法,估计我国原料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发展趋势和增长方式,为评价不同地区原料奶生产能力和潜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也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首先,从我国原料奶的生产历史出发,分析原料奶生产的区域分布、饲养方式变迁和成本收益状况,并运用扩展型Nerlovian模型研究了原料奶供给反应机制。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三足鼎立”的区域生产布局形成,其中内蒙、新疆、河北和黑龙江四省原料奶产量合计约占全国58.1%;利润低下的农户散养仍然是我国奶牛饲养主体,大规模饲养方式处于辅助形式;产量滞后一期对原科奶供给影响最大,而原料奶供给总量对价格的反应较为迟钝,不利于我国原料奶生产的稳定。   第二,采用随机边界距离函数测算了原科奶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为1.15%;技术效率决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强度,技术进步的变化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产出增长中贡献率低,原料奶生产过度依赖要素投入,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第三,研究原料奶生产技术效率变动特征,分析影响技术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全国原料奶生产平均技术效率为78.3%,且地区间技术效率差异逐渐缩小;饲料投入结构、消费需求、饲养收益、饲养方式、牛奶收购价格等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   最后,研究原料奶生产的要素产出弹性和规模报酬状况,结果发现:精饲料产出弹性最大,是提高原料奶生产的首要生产要素;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提高,是制约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之一;我国奶牛饲养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应当鼓励适当地扩大养殖规模。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林区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改革的方向和措施,但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缓慢,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未得到有效的根本性解决,因此未来的改革任务仍十分繁重。目前,东北国有林区的探索性的改革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企业层面进行的改革,包括吉林森林工业集团的改革模式和清河林业局的改革模式。另一类是产权制度改革,即伊春林权制度改革模式。这两大类改革模式各具特点,而其中每种改革模式中都有其运行发展所需的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蓬勃发展,它搭起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引导和组织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财务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管理工作
现阶段对于建设项目成本的合理化控制是比较重要的,通过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中,市场竞争力度持续增大,建筑企业需要用创新的方
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对于土建工程来说,造价的预结算审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知识性与技巧性,因此,对于相关工作的实施要求相对来说比较
[目的]调查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社区61~80岁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的人群分布特点,为科学制订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社区160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0人,女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