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桐城派中,刘大櫆是介于方苞和姚鼐之间的古文大家,他在桐城派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当前对刘大櫆的研究较之方苞、姚鼐相对薄弱,而且多集中于家世生平、文集整理、学术思想等方面,对创作研究的不够充分。本文即以刘大櫆的古文创作为研究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对其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及作用重新加以探讨。全文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刘大櫆的家世生平、学术思想和文学主张。刘大櫆的生活年代起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经雍正一朝,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恰值史家所称的“康乾盛世”。但刘大櫆一生命运多舛,虽工于时文,却未能科举高中,至晚年才任职黟县教谕、歙县训导等小学官。他的学术思想则是兼容汉宋,在桐城三祖中别具一格。在文学创作上,他主张“另有个能事在”,其中包括神气、音节、字句说和论文“十二贵”等。第二章:刘大櫆古文的分体研究。刘大櫆的古文创作成果丰富,相较方苞、姚鼐,他表达感情的方式更强烈、直率,风格雄肆。本文按照文体分类,选取刘大櫆古文中的论辩与序跋类,传状、碑志与杂记类,以及书说类,分别进行研究,以分析他各体古文的特点、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及时代和个人经历对他的影响。刘大櫆的论辩类古文计23篇。刘师培曾评价,在桐城派的作家当中,“惟海峰较有思想”。其简短犀利的论辩文,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其序跋类古文计55篇,除表达对序主作品的看法、评价外,还借以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感,对有着相似命运的文人则充满同情。传状、碑志类的古文计72篇,他不拘泥于常规,专注于描写某人事迹的重要方面,其文既有思想性又富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杂记类古文计28篇,其中最可称道者是山水游记,在描绘壮丽景物方面尤其出色。书说类古文计10篇,多表达渴望得到提携的恳切之情。结语:刘大櫆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无论是就文学理论来看,还是就古文创作来看,在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过程中,在桐城文派的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中,刘大櫆都是对方苞的继承和发展,和对姚鼐的开启,是桐城派发展和兴盛的关键人物之一。而且在他的一生中,门人弟子众多,较为著名的如桐城派的姚鼐、王灼、吴定、程晋芳、吴绍泽等。这些对于桐城派的传播和扩大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对刘大櫆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创作的特点,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其文学主张在创作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