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受到环境问题影响,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持续深入理解,单纯的经济性指标如GDP等已经无法准确衡量建立在资源环境消耗的经济发展质量。不考虑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效率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作为评价经济、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的环境效率,经过多年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绿色发展之路,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部分,在十三五规划中被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环境效率反映了经济体考虑环境损耗的投入产出效率,对于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给经济增长保质保量、降低污染物质的排放量而提高环境质量,是我们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全国30个省市地区(除西藏外)为对象完成了各地区的环境效率测算,并根据环境效率的差异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运用BCC模型和超效率SBM模型,选用2010-2015年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测算了环境污染变量的存在与否两种情况下我国各省份环境效率,根据各省市结果得到四大区域环境效率总体情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构建了评价环境效率的指标体系。在进行了 DEA理论的介绍梳理后,选择适合本文研究目的的效率测度模型,测算了各个省市的环境效率。其结果表明了,环境污染变量的加入使得DEA无效率省市的效率值明显下降;四大地区的环境效率值表现:东部地区的效率最高,西部地区其次,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则位列后两位。第二,在环境效率测算分析的基础上对所有省份进行松弛变量分析,判断不同省份的改进方向,而结果表明经济发达省份依然存在环境效率较低的状况,不同类型低效率省份存在不同方向的改进空间。第三,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人口活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因素等)上对影响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做了尝试性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政策这两个因素对环境效率有着负向影响,技术改进、环保意识有着积极影响影响,而外商投资因素、人口活动因素则影响不显著。同时鉴于地区的环境效率差异,对全国四大区域的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外,针对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提高环境效率、实现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例如转变政府角色,完善市场机制;对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注重外商投资的质量,加强立法执法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