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和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出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目前指南建议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有效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而影响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溶栓后缺血区血流是否有效再灌注和溶栓后是否并发症状性颅内出血(sy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血压管理被认为是影响两个因素的重要指标,血压过高破坏血脑屏障继而加重脑水肿,增加溶栓后sICH发生:血压过低导致脑组织低灌注,梗死范围扩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血压究竟如何管理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而国内外相关指南也是在专家共识基础上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血压控制<180/105mmHg。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多模式MRI,探讨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比较强化降压与指南推荐的标准降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早期再灌注及预后影响。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随机纳入118例收缩压在150mmHg~185mmHg之间,经多模MRI证实存在缺血半暗带(perfusion-diffusion mismatch,PDM)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压组和指南标准降压组。强化降压组目标收缩压140~150mmHg,指南推荐的标准降压组目标收缩压<180mmHg,两组患者收缩压均需在60min内达标,并至少维持72h,溶栓后24h复查多模MRI。主要终点指标: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ion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90d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 90d死亡率;次要终点指标:缺血脑组织早期再灌注率及梗死灶、低灌注区体积变化,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y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结果:共有105例患者得到可分析多模MRI图像,强化降压组49例,指南降压组56例。24h后强化降压组梗死灶体积较溶栓前增加(13.21 ±9.51)cm3,指南降压组增加(12.95±9.68)cm3,两组梗死灶体积增加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91);两组24h后低灌注区体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54);两组再灌注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65);强化降压组出血转化率(9.4%)较指南降压组(23.1%)减少,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9),但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两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变化、90d预后(mRS0~2分)、90d死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缺血半暗带转化及预后无不利影响,并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出血转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