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合同价格研究——以铺前大桥项目为例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持续增长,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我国从国外学习了大量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引进了国际主流的项目管理模式,PMC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国际惯例中PMC模式的主旨是引入PMC承包商作为工程主要参建主体对项目的建设管理进行“承包”;而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PMC承包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其提供的是“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PMC承包商就整个项目的工程质量对业主负责,其承担的责任较大。但同我国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领域推行的代建制类似,PMC合同价格往往偏低。在签订合同时,业主把大量的责任转移给项目管理单位,形成了虽然项目管理报酬低,但项目除了问题就要由项目管理单位负责的现象。这种权、责、利不对等的现象严重影响了PMC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本文基于以往对项目管理合同价格构成的研究,对PMC合同中的管理报酬和风险报酬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建设项目管理中各角色工作要素的权重进行分析,提出基于PMC承包商工作要素的管理报酬定价模型;建立PMC承包商合理风险分担矩阵,构建PMC承包商承担或共担风险对项目绩效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报酬确定模型。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PMC项目全过程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将PMC承包商的角色定位于代业主和监理两个角色;利用文本分析法对《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版)、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进行分析,建立了业主和监理的全要素工作集;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工作要素集中各要素的权重进行了确定;最后结合海南铺前大桥项目的实际情况,依据上述研究给出了PMC合同中管理报酬定价模型。  第二,PMC风险报酬的计算应该是以PMC承包商承担或共担风险为基础,确定各风险发生可能对项目管理目标完成绩效的影响情况。本研究拟在业主与PMC承包商合理风险分担的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计算PMC承包商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分布,进而利用CIM模型研究各风险发生概率分布对PMC项目管理目标完成绩效的影响。给出PMC项目管理目标完成绩效的风险期望值,以确定PMC承包商风险报酬方案。  综上,本文以PMC合同价格为研究对象,将该价格拆解为管理报酬和风险报酬,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构建了管理报酬确定模型;基于风险分担理论,CIM模型构建了风险报酬确定模型。为我国采用PMC模式的项目合同定价提供里具有实操性和指导性的现实流程,也为我国其他项目管理模式定价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逐渐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焦点,而推行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也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对于企业来说,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带来的最根本
融资租赁是一种将“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融资手段,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证券的第三大融资模式,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引进融资租赁的,有过曲折的历程,但随
盈余管理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关于经济学和会计方面的研究课题,盈余管理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收入确认已成为受欺诈和滥用影响的主要领域之一,无论IASB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F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