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必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偏向”政策使社会的资源不合理地向城市地区聚集,而资源的这种聚集很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在我国,也不例外,这种分割的体制阻碍了城乡资源合理地进行流动,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财政农业支出是农村地区发展的资金重要来源之一,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必要的资源要素。本文对相关理论及以往文献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研究结论进行梳理,在资源势差、资源场理论的基础上,对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对财政农业支出对促进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机理进行探究,从外界环境、内部机制和中介条件三个方面来对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通过资金流动和人才流动来反应农村地区资源流动的状况,建立经济势差、社会势差、市场机制、财政支出四个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在实证研究中,首先,通过建立资源流动与其影响因素的数量模型,分别以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数据分析不同地区范围内,影响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因素的不同影响程度,其次,从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出发,探讨配置结构对影响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现阶段,影响资源向农村地区的最大因素是农村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其次,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对财政农业支出的依赖性不同;最后,财政农业支出的结构不同,影响着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会影响财政农业支出的效果。结合对资源向农村流动的理论规范分析,我们认为:一、资源向农村流动有其客观规律;二、提高农村市场程度是促进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重要着落点;三、合理把握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才能发挥财政农业支出对促进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引导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最后我们提出相关建议:一、尊重客观规律,认清农村发展的形势,有针对性地使用财政支出手段;二、中央实行有地区差别的财政支出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投入;三、建立统一城乡市场体制,促进农村地区市场化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