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tand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治理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均出现了一个完善公司治理的趋势.在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断地暴露出来,成为制约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要想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成功转轨,就必须加强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模式来指导上市公司发展,帮助解决中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该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文章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展开分析.首先介绍了公司治理的产生及相关理论,其中主要介绍了在西方占重要地位的"股权至上主义"理论和共同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的产生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质是关于公司的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股权至上主义"理论强调股东的利益取向是唯一的,是至高无上的,股东是唯一的剩余索取权掌握者.共同治理理论强调,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其它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关注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从理论发展和各国公司治理实践的演进趋势来看,共同治理都将是今后公司治理发展的方向.接着文章从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政策等角度揭示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作者认为,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第二,内部人控制问题;第三,董事会的运作机制不规范.这些问题给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为寻找症结所在及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文章选取了100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试图通过实证的方式,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当前的治理状况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的改善公司治理寻找出一些实际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多数属于竞争性行业的上市公司来说,流通股比例在70%以上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发展比较有利,而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则由国家控股比较有利.综合上面的分析,最后文章指明要以利益相关者思路考虑建设转轨时期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模式,需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1)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国有股比例过高的要减持国有股,积极扩大流通股的比例;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各股东间相互制约的股权结构;(2)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同时在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提高董事会的效率;(3)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充分挖掘和调动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生产经营积极性;(4)大力发展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完善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建立一个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并重的共同治理模式.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公司财产所有者)和公司决策者认识到,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保护所有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利益,保证现代市场体系有序、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中国的上市公司要适应世界环境的变化,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显然必须花大力气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其他文献
该文讨论了在中国技术创新中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贡献率,并进一步具体分析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约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关于技术创新这
是无数种有力的声啊,从远方传来,就这么传进心底,开出生命的花。  不知从何时起,喜欢耳畔的声音,喜欢那些平仄不一的调子,喜欢那些从自然深处流淌出来的声音。  在初春在夏末在秋风乍起在未成白雪的日子里,我仿佛坐在时光深处,听那窗外雨声纷飞。也许是“天街小雨润如酥”,也许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也许是潇潇清秋雨,也许是雨雪霏霏天……  我常常听见有一串雨的音符飘然而起,在温润的土地上,在宽大的伞面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