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K. Koch var. sinensis (Tobl.) Rehd.)、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三种藤本植物为试验材料,采用水槽淹水法研究三种植物在全淹处理和半淹处理下形态特征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3种藤本植物的耐涝性强弱,结合四川盆地气候特征探讨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在水淹胁迫逆境中,随淹水时间的延长三种藤本植物叶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绿变黄,油麻藤和常春藤植株分别在淹水的第12d和第24d出现死亡,油麻藤在第24d后全部死亡,金银花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无死亡现象发生。从外部形态表现推断出三种藤本耐涝性强弱顺序为:金银花>常春藤>油麻藤。2、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两种处理下三种藤本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总体均呈持续下降趋势,这种变化趋势直观地反应出三种植物对水淹胁迫的响应,与观察中三种藤本植物叶片失绿、枯萎现象随时间延长而加剧的结果相符。3、水淹胁迫过程中,除常春藤在全淹处理第6d时变化较大,下降31.02%外,其与金银花均可通过促进厌氧蛋白合成的方式基本维持体内蛋白含量的平衡;油麻藤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多呈下降趋势,在18d时全淹处理下降13.83%,在30d时半淹处理下降17.46%,表明水淹造成的不利环境对其伤害较大,植株因不能进行正常生长代谢而出现不适症状。4、两种处理下的油麻藤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全淹处理植株在淹水18d时上升88.54%,半淹处理植株在18d时上升至最大,为79.33%;两种处理下的常春藤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均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全淹处理的金银花在24d时上升幅度最大,为171.89%,半淹处理下的金银花变化起波动较多,在第18d时上升至最大,上升100.96%。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表明,三种藤本均以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作为对水淹逆境的重要代谢适应方式。金银花和油麻藤在淹水后期呈下降趋势,而常春藤水淹处理后期均保持上升趋势,表明常春藤的糖代谢适应途径强于金银花和油麻藤。5、不同处理下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量均为全淹>半淹>对照。三种植物中油麻藤对水淹胁迫的适应能力最低,在第18d时,全淹处理下降52.50%,半淹处理下降70%,下降幅度达到最大,表明油麻藤不能通过积累脯氨酸使植株免遭水涝的伤害,而金银花和常春藤可通过增加脯氨酸含量短期适应水淹逆境。6、水淹胁迫前期三种藤本植物SOD活性均有所上升,表明三种植物都能通过提高SOD活性调节O2-平衡适应一定程度的水淹环境;水淹处理12d后,常春藤和油麻藤SOD活性即开始下降,可见它们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比金银花弱。7、基于MDA含量与三种藤本的耐涝能力呈负相关,MDA含量积累越多越快植株受伤害越严重的原理,油麻藤在全淹处理第12d时MDA含量上升到最高,上升38.95%,其后保持平稳,表明其最早并且持续受到严重伤害,常春藤和金银花在第18d达到最高点后开始下降,表明这两种植物对水淹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受到伤害后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修复。8、通过对7项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对每个主成分进行综合指标评价,并筛选出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MDA含量5项指标作为三种藤本植物耐涝性评价指标,对这5项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再结合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确定三种藤本植物的耐涝性强弱顺序为:金银花>常春藤>油麻藤。9、根据三种藤本植物的耐涝性强弱,结合树木的观赏性及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对三种藤本植物的园林应用给予建议:耐涝性最强的金银花可适当运用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带,常春藤不宜长期处于水分较多的环境内,而耐涝性最差的油麻藤应尽量避开积水和淹水较多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