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教育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imeiji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天古树,必有其根;深山之溪,必有其源。本文以《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教育研究——基于四大杂志的考察分析》为题,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以辛亥革命时期为研究的时间阈,对这一时期出版发行并到目前为止存在的期刊杂志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选取其中《东方杂志》、《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教育世界》四份刊物为研究媒介;试图通过刊物——这一时代的显微镜,以管窥豹透视整个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教育状况,从而扬长避短、古为今用、翔实史料,更好地为我国农村教育服务。本文对四大杂志以农村教育为核心进行梳理分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四大杂志进行全面的概括,并重点分析四大杂志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然后从社会政治、农村经济和乡村文化三个层面对农村教育背景进行阐述,得出四大杂志为研究农村教育带来的可能性,通过对彼时的背景并结合社会现实分析研究农村教育的紧迫性和必然性。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之所以说特殊,不仅仅在于王朝的更替、政权的易主,更在于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不同国家类型、不同社会性质的转变。这次转变距离上次已经有两千一百多年,如果说上次转变时,受诸如文字的不统一、历史的悠久、文献资料的遗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清楚地再现彼时的社会生活,那么这次由于时间的接近尤其是期刊报纸等纸质媒介的发展,我们研究此时的国民生活状态有其可能性,而在以农为本的过去和现在,研究这一时期的农村教育又有其必然性。第二部分分析教育改革下的农村教育实况,详论这一时期农村教育政策和法规、农村教育发展中产生的争议、民间教育家的实践以及草根民众视野下的农村教育,拟图通过这几个维度再现和还原彼时的农村教育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农村教育政策与法规方面,民国政府在继承晚清的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性质有所创新,教育行政机构不断完善,西方教育理念和中国传统的教育相结合,形成一种杂糅交错的教育模式;在争议方面,本文把重点放在“普及教育议”和“文白之争”上,民间教育家方面,本文以陈荣衮为例,回顾初等教育奠基人陈荣衮的教育思想;在对农村教育的整体把握上,本文试图从草根民众的角度,观察和探究新旧朝代更替时的农村教育概况,试图更真实地还原现实。第三部分则深入讨论这一时期农村教育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挖掘新旧政权交替下农村教育受到的冲突和撞击,从而引申出教育现代化的问题。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教育不同以往,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对立与并存,私塾与学堂的针锋相对与相互融合,儒家知识分子与留洋热血青年的争鸣与借鉴,无不影响着农村教育,本部分通过对第二部分的把握和分析,从三个角度,探讨这一时期的农村教育的特点。视角虽小,但笔者相信还是可以基本上阐明辛亥革命时期农村教育特点的。第四部分着重讨论辛亥革命时期农村教育的当代启示。本文从城乡差别、新式精英和人才循环模式等几方面入手,以期能够得出有利于现代社会农村教育方面的有意义的启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我们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教育目的是为当代的农村教育做指导,农村教育并非完全无规律可循,我们通过了解和掌握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内容和法规,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更好地为现代教育服务。结语部分则是总结和归纳辛亥革命时期近二十年农村教育的总体情况以及其对中国教育产生的宏观影响。
其他文献
重庆谈判以后,直至国共内战爆发,国共双方围绕着1946年政协会议召开时间、政协决议内容以及如何实施政协决议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一份公开出版的报纸
几千年来,纹身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纹身的文化涵义逐渐从一种反社会行为演变成一种表现新潮的行为方式.在美国,就象化妆品要受食品和药品管
目的 检测正常肩关节在不同体位时肩峰和锁骨外侧点至肱骨头之间最短距离是否会发生变化 ,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对肩关节处于 6个不同外展体位的 15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肩关节M
怀化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自古就是一个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民国以来,灾害更加频仍。本文以民国时期为时间段,对怀化地区的自然灾害概况、特点、原因、影响以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深入
高阻抗地区接地网接地电阻如何降低一直是接地网施工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对高阻抗地区接地网的降阻方法进行探讨,以抚顺永陵站为例进行实地分析,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因地制
介绍了西班牙UOC大学图书馆运用本体来描述参与使用数字图书馆方案的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描述了一个浏览和搜索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系统。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于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程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要相互配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育学生的
1919年11月,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社会》旬刊(1919年11月1日——1920年5月1日)在北京问世,由北京“社会实进会”出版发行。主要编撰者有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许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