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症状现况调查及初步干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lus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家庭养老不断弱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将进入机构养老。已有研究表明(Simning&Simons,2017),养老机构老年人中患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者比例达15%~52%。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容易被认为是“正常衰老”而忽视,造成就诊延误,给患者造成痛苦,加重家庭和社会照料负担和经济负担。抑郁症状是抑郁症的前驱状态,有效的预防、早期识别、干预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助于减少老年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疗法(Problem-Solving Therapy,PST)是一种基于社会问题解决模型的心理干预措施(D’Zurilla&Nezu,1999)。国外多项随机试验显示,PST可减轻老年人的抑郁症状(Erdley et al.,2014;Kirkham et al.,2016;Kristen et al.,2016)。而国内PST应用于抑郁症状的干预研究少见。本研究调查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症状现况,分析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并采用PST进行初步干预,探究PST干预对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有效性,为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包含两个研究。研究一现况调查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对居住在上海市徐汇区条件与规模相当的五家养老机构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有612名老人参与了调查,其中有效问卷507份(有效率为82.84%)。调查工具为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采用SPSS 17.0软件录入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主要结果:(1)上海市徐汇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GDS-15≥8分)为16.77%,507名调查对象中,有85人存在抑郁症状(GDS-15≥8分),GDS-15平均分为4.34+3.25。(2)单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对机构生活满意度、健康状况自评、家庭支持程度自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躯体疼痛、睡眠问题、认知功能、兴趣爱好习惯等9个因素均与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相关(p<0.05),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退休前职业各组间的抑郁症状发生率的差异在本研究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OR=0.91,95%CI=0.67-1.01)、对机构生活满意度(OR=2.73,95%CI=1.80-3.96)、健康状况自评(OR=2.32,95%CI=1.57-3.98)、家庭支持程度自评(OR=0.86,95%CI=0.81-0.94)、日常生活自理能力(OR=1.79,95%CI=1.09-2.68)、躯体疼痛(OR=0.93,95%CI=0.79-1.96)、睡眠问题(OR=2.47,95%CI=0.92-3.07)均是老年抑郁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研究二初步干预研究。在本次现况调查研究中有抑郁症状(GDS-15≥8分)的老年人中,根据本干预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70名老人进行完全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5人,对照组35人。两组均予以一般健康教育,干预组另外接受PST干预,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连续八次。在干预开始前及干预结束后分别测评GDS-15、Mo CA,进行对照比较。数据录入、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等,检验水准α=0.05。主要结果:(1)经过八周的问题解决治疗后,与基线相比,干预组GDS-15分值比干预前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八周后GDS-15分值比基线分值也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老人抑郁症状比对照组显著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经过八周的问题解决治疗后,与基线相比,干预组Mo CA总分与干预前相比有所提高,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o CA总分在八周后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Mo CA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上海市徐汇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症状水平处于同类研究结果的中等水平,应及时开展早期的筛查与干预工作。(2)受教育水平低、对机构生活满意度低、健康状况自评差、家庭支持程度自评差、日常生活能力差、有躯体疼痛、有睡眠问题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3)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功能均较差;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发生相关;认知功能越差,生活自理能力越差,抑郁症状越严重。(4)PST干预可以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问题解决团体治疗的干预方式简单、经济、有效、实用性强,老年人参与度较高,适合在培训全科医生、健康保健员、护理人员后在养老机构中应用和推广。
其他文献
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痛点”与难点,体教融合成为新时代国家顶层设计的理念与模式创新,革新国家相关部门职能与观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需要从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师发展、学生体质提高等多个方面的实施。2015年教育部出台“一校一球一操”政策,意味着啦啦操运动成为学校体育活动中的重要项目,发挥出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的作用。啦啦操不是中考的考生项目
Birnbaum(1999)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让两组被试分别判断数字“9”的大小和数字“221”的大小,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标尺上,被试对数字“9”的大小的判断大于对数字“221”的大小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9>221”效应。此外,Leong(2019)利用改良后的标尺巧妙地发现了“9>009”效应和“-2>2”效应。然而,上述实验存在以下不足:(1)采用工厂工人作为被试,首先工厂的工作压力较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态背景的不断变化,儿童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也在增加。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危害个人社会适应及其身心健康的不正当行为。问题行为可以划分为两种: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其中,内化问题行为是一种心理失调,一般指人的情绪等方面,例如焦虑、抑郁、孤僻和沮丧等。外化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外部行为不完全符合或直接违背了目前社会上公认的行为准则或相关法律行为规范,例如打架、斗殴、逃学、参与违法活动等。外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如何科学地对人才进行选拔、培养、任用以及激励,用人单位为人才制定的各类福利政策也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这种情境下,个性化契约(Idiosyncratic deals)这个概念便应运而生。在雇佣关系中,个性化契约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协商,而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手段,这种激励手段主要用于组织对那些在工作中能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员工,或者用于具有某种组织所需要
在对材料的识记中,将朗读的记忆效果优于默读的这一现象称作“生产效应”。根据前人研究,当采用单词、词对、句子等单一实验材料时,生产效应很稳定,但当实验材料涉及文本阅读时,通过朗读或者默读的阅读模式对于阅读理解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以往研究仅仅探讨了中小学生群体在不同阅读模式下的阅读理解,没有区分文章的记忆部分和理解部分,结果不够全面。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以及课程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
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俗称多动症,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是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缺陷、多动与冲动,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发育都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包括学习困难、工作表现差、赌博、网络成瘾、危险驾驶、暴力行为和高犯罪率等。元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学龄期ADHD患病率为4.31%~5.83%。
正念冥想是一种有目的的不评判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的方法,即正念是通过有意识地、在当下时刻、不带评判地关注每一刻经验的展开而产生的觉知。研究表明正念冥想训练对情绪调节、减轻个体压力、提高注意力、改善视觉空间处理、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都有良好的积极作用。虽然正念经常与冥想联系在一起,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冥想技巧。正念本质上是一种存在方式,它是一种居住在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时刻与开放和接受经验的
网络欺凌,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伤害形式,被定义为一种由团体或个人通过电子手段,一段时间内反复针对无法轻易保护自己的受害者实施的具有攻击性的、有意的行为。近年,网络欺凌已经取代传统欺凌,成为了青少年这类群体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现实生活中广泛出现的不同形式的网络欺凌,不仅使参与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诸如焦虑、抑郁等,而且严重威胁到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使其出现欺凌他人、自我伤害、自杀等消极
偶像崇拜,即追星,是如今网络上常见的一个现象。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崇拜就存在了,不过当时人们的崇拜指向的是神话图腾。在国外,偶像崇拜被认为起源于《星球大战》的流行,在国内则普遍被认为是从《超级女声》播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早期,粉丝追星一般是独自行动,而到了网络极度发达的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饭圈”生态。粉丝们在网上寻找到趣味相投的同类并聚集在一起形成组织,在这样的群体内部,大家分工明确,
自我牺牲是处理关系冲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亲密关系中重要的关系维持行为。亲密关系中的自我牺牲是指为了伴侣或关系的利益而放弃自己利益的行为,具有亲社会导向。自我牺牲是恋爱关系中常见的现象,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恋爱策略,如果人们想要长期维持他们的关系,他们更愿意牺牲直接的自我利益来维护关系的利益。权力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变量,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权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力对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