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视角下的可持续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_save_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剧,环境、资源、人口、安全被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关键要素。尽管可持续发展呼声高涨,但可持续设计作为一种具体项目的应对手段常常被认为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以资本利益驱使的部分建设正以可持续发展为标榜,摧残着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协调状态。由此所造成的城市安全问题对于未来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运用正确的方式和科学途径加强城市与建筑各功能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灾害环境的关系,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结合自然、顺应自然,从而避免或减轻灾害环境的不利影响正逐渐改变着当前的建筑思维模式。有关专家呼吁,推进城市综合防灾对策,增强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建筑的综合实力,将成为21世纪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之一。   论文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建筑概念与防灾理念的关系,分析揭示了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属性的内涵,及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影响下的建筑思维模式的改变,确定了建立在防灾体系下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流程,结合大量设计实例,进行了防灾视角下可持续建筑的设计策略的探讨,提出了适用于防灾的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指导途径。这些研究对现阶段可持续建筑的场所规划、能源利用、结构选型及建筑活动的人文取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及基本理论的解析论文通过辨析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的不同,揭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炼概括当今比较成熟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防灾视角下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流程的确立提供依据。   (2)防灾视角下的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流程的构建论文用辩证的观点将可持续建筑的设计理念与防灾理念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从而构建防灾视角下的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流程。从前期灾害评估--总体规划-单体设计这样一个过程,系统论述防灾视角下可持续建筑的设计原则及设计途径。   (3)防灾视角下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策略论文对设计流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从宏观层面的场所环境规划、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等,到微观层面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的选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策略分析,结合实例,使得防灾视角下的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流程更具有了明确的指导意义。   (4)防灾视角下的可持续建筑发展的必要保障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主要论述防灾视角下可持续建筑发展的必要保障,即政策法规、公众意识和设计师的职责。只有充分发挥三者的作用,才能促使可持续建筑的良好发展。   防灾视角下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是将防灾的思想及方法贯彻到可持续建筑设计中去,在设计初期做到未雨绸缪,有效地满足建筑的可持续的要求。
其他文献
混凝土是在当今土木工程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工程材料,大量学者对混凝土的破坏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混凝土的破坏过程,大部分都是将混凝土材料等价为均匀材料。这种简化不能正确反映混凝土材料的非均匀性,也不能准确的描述混凝土材料在荷载作用下,裂缝产生、扩展和贯通的全过程。针对有限元法等方法分析混凝土破坏过程中的缺陷,本文将混凝土视为水泥砂浆基质和骨料组成的两相复合材料,利用颗粒流理论,进
下击暴流又称雷暴冲击风,是一种不是很常见的突发型气候现象,常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往往会导致很严重的破坏结果。所以在建筑设计时有必要考虑下击暴流的作用。   本文
随着建筑结构向着高、大、细、长的柔性工程发展,风荷载逐渐成为控制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因。对结构风致响应及其等效风荷载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未来结构的发展趋势,结构的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它集型钢混凝土结构和异形柱框架结构的优点为一体,能避免房间柱楞角凸出等问题,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抗震性能优、适用美观
挠度测量是结构变形检测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使用传统的方法只能对局部进行测量,而不能得到全范围的变形情况。使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对全局范围的挠度进行测量,其可以得到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体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国公路网逐渐完善。随着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在修筑公路时不可避免的要穿越重黏土地区,由于重黏土为路基不良填土,必须进行换填或
结构的动力特性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结构的受力性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也是进行结构设计和性能评估的重要依据。在超高层建筑中建立结构振动反应观测系统是认识结构动力反应最直接
红层泥岩因含有大量的黏土矿物,遇水膨胀变形异常明显。作为典型的膨胀软岩,红层泥岩的膨胀性能与其风化特性直接相关,而且,因分布广泛,红层泥岩膨胀风化也是众多工程建设中不可回
某12层不规则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办公楼因为要满足建筑用地要求及功能要求,结构主体部分以45o的角度连接。本文以该设计中的高层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软件对该高层结构的方案优
梁是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杆件,而梁式转换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实现垂直转换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具有传力直接、明确的优点。拱具有优良的抗压性能,本身也具有很好的跨越长距离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