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的人口学特点、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后循环大血管病变情况、病因及发病机制、二级预防方案;探讨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的临床结局。
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临床表现和头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时间小于等于7天)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其中头DWI检查显示为仅存在于小脑的直径小于2cm新发病灶的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脑血管检查结果、二级预防用药情况进行收集,利用电子病历系统的随访资料对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的死亡及卒中复发的主要终点事件进行记录。
结果: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共收治于急性期完善了头DWI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22例。其中,男性患者2900例,女性患者1622例,男女比例1.8∶1,中位年龄69[60-77]岁。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患者33例,占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0.7%,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0例,男女比例2.3∶1,中位年龄为72[62.5-79.5]岁。异常的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16.4±6.6μ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3.3±1.1mmol/L)。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22例,66.7%)、糖尿病(16例,48.5%)、高胆固醇血症(16例,48.5%)、心脏病[15例,其中冠心病6例(18.2%)、房颤7例(21.2%)、卵圆孔未闭2例(6.1%)]、吸烟(12例,36.4%)、既往卒中史(11例,33.3%,其中缺血性卒中8例、出血性卒中3例)、饮酒(6例,18.2%)。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27例,81.8%)、构音障碍(12例,36.4%)、共济失调(12例,36.4%)、走路不稳(6例,18.2%)、恶心和(或)呕吐(5例,15.2%)、意识障碍(3例,9.1%)。血管检查提示小灶小脑梗死合并前循环大血管病变10例(30.3%),无前循环大血管病变20例(60.6%),合并后循环大血管超过50%狭窄或闭塞病变15例(45.5%),合并后循环小于50%狭窄病变5例(15.2%),无后循环大血管病变10例(30.3%),未完善血管检查3例(9.1%)。按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3例(39.4%)、小动脉闭塞型8例(24.2%)、不明原因型8例(24.2%)、心源性栓塞型4例(12.1%)。伴有重要内脏器官病变患者8例(24.2%),其中,肾功能不全4例(12.1%),心功能不全4例(12.1%),既往曾患应激性心肌病1例(3.0%)。出院时制定的二级预防方案:单抗血小板(25例,75.7%)、双抗血小板(1例,3.0%)、抗凝(2例,6.1%)、暂未给予抗栓治疗(5例,15.2%)。不同治疗方式在出现终点事件患者与未出现终点事件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研究显示:33例患者中有随访者30例(90.9%),中位随访时间27[12-40.5]个月。发生终点事件患者11例(33.3%),其中,死亡患者6例(18.2%),复发急性脑卒中患者5例(15.2%)。随访期出现急性心肌梗死2例(6.1%)。
结论: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相对少见,但有较高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血管病变发生率;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可能为全身多器官系统病变的一部分;虽梗死面积小,但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的预后欠佳,临床接诊小灶小脑梗死患者需给予足够重视,除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外,需尽早完善颅内外大血管检查及明确患者的多器官功能状态,早期发现异常,及早针对病因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临床表现和头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时间小于等于7天)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其中头DWI检查显示为仅存在于小脑的直径小于2cm新发病灶的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脑血管检查结果、二级预防用药情况进行收集,利用电子病历系统的随访资料对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的死亡及卒中复发的主要终点事件进行记录。
结果: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共收治于急性期完善了头DWI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22例。其中,男性患者2900例,女性患者1622例,男女比例1.8∶1,中位年龄69[60-77]岁。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患者33例,占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0.7%,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0例,男女比例2.3∶1,中位年龄为72[62.5-79.5]岁。异常的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16.4±6.6μ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3.3±1.1mmol/L)。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22例,66.7%)、糖尿病(16例,48.5%)、高胆固醇血症(16例,48.5%)、心脏病[15例,其中冠心病6例(18.2%)、房颤7例(21.2%)、卵圆孔未闭2例(6.1%)]、吸烟(12例,36.4%)、既往卒中史(11例,33.3%,其中缺血性卒中8例、出血性卒中3例)、饮酒(6例,18.2%)。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27例,81.8%)、构音障碍(12例,36.4%)、共济失调(12例,36.4%)、走路不稳(6例,18.2%)、恶心和(或)呕吐(5例,15.2%)、意识障碍(3例,9.1%)。血管检查提示小灶小脑梗死合并前循环大血管病变10例(30.3%),无前循环大血管病变20例(60.6%),合并后循环大血管超过50%狭窄或闭塞病变15例(45.5%),合并后循环小于50%狭窄病变5例(15.2%),无后循环大血管病变10例(30.3%),未完善血管检查3例(9.1%)。按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3例(39.4%)、小动脉闭塞型8例(24.2%)、不明原因型8例(24.2%)、心源性栓塞型4例(12.1%)。伴有重要内脏器官病变患者8例(24.2%),其中,肾功能不全4例(12.1%),心功能不全4例(12.1%),既往曾患应激性心肌病1例(3.0%)。出院时制定的二级预防方案:单抗血小板(25例,75.7%)、双抗血小板(1例,3.0%)、抗凝(2例,6.1%)、暂未给予抗栓治疗(5例,15.2%)。不同治疗方式在出现终点事件患者与未出现终点事件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研究显示:33例患者中有随访者30例(90.9%),中位随访时间27[12-40.5]个月。发生终点事件患者11例(33.3%),其中,死亡患者6例(18.2%),复发急性脑卒中患者5例(15.2%)。随访期出现急性心肌梗死2例(6.1%)。
结论: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相对少见,但有较高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血管病变发生率;急性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可能为全身多器官系统病变的一部分;虽梗死面积小,但孤立性小灶小脑梗死的预后欠佳,临床接诊小灶小脑梗死患者需给予足够重视,除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外,需尽早完善颅内外大血管检查及明确患者的多器官功能状态,早期发现异常,及早针对病因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