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对环境产生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受“国家领土内的排放责任”原则的约束,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污染转移的形式实现本国的减排目标,而高污染排放强度产业或生产过程的转移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随着能源约束以及全球变暖带来的碳排放责任归属问题的争论,国际贸易背后的隐含碳排放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战略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进出口贸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加工贸易中心,仍只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中国目前出口贸易以高能耗产品为主,碳排放量较高;进口贸易以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碳排放量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出口贸易量的剧增,中国赢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同时也在国内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本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与隐含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定量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总体情况及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及国际碳排放新秩序制定中争得话语权,赢得与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相匹配的国际减排责任。本文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情况,有助于我国优化产业和对外贸易结构、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对于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化的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为我国在外贸结构调整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参考。一方面,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1992-2012年生产、消费和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及中国碳排放贸易条件,并从总体层面、部门层面和贸易伙伴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92-2012年,各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差异较大且呈下降趋势;中国生产、消费和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总体上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国碳排放贸易条件始终小于1,外部国际贸易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节能减排;中国生产隐含碳和消费隐含碳最多的部门是(23)-建筑业和(26)-其他服务业,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较高的3个部门是(19)-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化学工业、(1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国对日本、欧盟和美国都是净出口隐含碳,且呈现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本文在定量测算碳排放规模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LMDI)对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因素进行效应分解,得到以下结论:1992-2012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量为8.035亿吨,其中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分别占比131.51%、29.30%、-60.81%;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量为7.754亿吨,其中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分别占比113.35%、13.49%、-26.84%。规模效应的扩大是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贸易结构的调整总体上对我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增加起到了正向作用;生产技术水平、能源使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我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增加起到了负向作用。为了准确测算各部门CO2排放量,本文以八种化石能源及电力能源为研究对象;选取扣除了能量损耗的各行业终端能源消耗量数据;按照当年火力发电占电力生产总量的比例对电力终端消耗量进行分别折算,合理测算了电力消耗带来的CO2排放量。在测算中国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时,本文选取了 10个与我国进口贸易往来较密切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计算各贸易伙伴国碳排放强度与中国碳排放强度比值,并结合各国进口份额与GDP,得到中国进口碳排放强度修正系数,准确估算了中国进口产品的平均碳排放强度。在部门归并、投入产出表整合、价格指数构建等的数据处理过程中,本文仍然存在着主观性和误差,一定程度上会对测算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