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建立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技术、经济和管理问题,作者通过试验和经济评价分析的方法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相关问题做了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森林涵养水源生态功能的计量;第二部分: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第三部分: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
研究方法如下:
①对于森林涵养水源生态功能的研究,作者选择了辽宁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落叶松幼龄林、落叶松中龄林、红松幼龄林、红松中龄林、柞树林、杂木林及农田等植被类型,试验地点位于清原县后楼水库集水区,对上述7种植被类型的涵养水源生态功能评价因子进行定位观测;运用新安江模型推算森林对下游径流的影响;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各个森林类型的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
②对于辽东山区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作者以清原县后楼水库集水区为例,运用成本费用法、替代工程法和生产率变动法进行评价。
③对于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作者根据辽宁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并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补偿的方法和额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
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①森林在降雨截留量、土壤枯落物含量、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渗透系数、年蒸发散量等涵养水源生态效益参数上均优于农田。
②辽东山区森林具有雨季防洪和旱季供水灌溉的作用,可以减少单场降雨的洪峰流量和总的径流量,涵养下的水将在更长的时间流出,起到灌溉作用。
③落叶松中龄林的涵养水源生态效益最佳,其次为杂木林、红松中龄林、红松幼龄林、落叶松幼龄林、柞树林和农田。
④影响涵养水源生态效益的指标按关联度由大至小排序依次为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蒸发散量、平均树冠截留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的渗透速率。
⑤以后楼水库集水区森林为例对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进行经济评价,用成本费用法评价结果为每年416.6万元,每公顷每年为345元,用替代工程法876.9万元,每公顷每年为726.2元,用生产率变动法评价得到的结果为229.9万元,每公顷每年为190.4元。
⑥根据对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评价结果并结合辽宁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作者提出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不应该单独对某一林种补偿,而应该对生态效益进行补偿。并进一步提出分功能补偿森林生态效益的观点,将森林的各种生态效益分开来补偿,建立更加细致的补偿制度和专业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系统。
⑦对于生态效益补偿金的额度,作者提出了确定补偿额度的公式,建议参照成本费用法评价值来确定生态效益补偿金的合理额度,用生产率变动法评价值来确定出资人的支付意愿,用替代工程法评价值来确定补偿的最大额度。
⑧在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上作者提出了要明确生态功能的提供者和受益者,将生态效益的提供者和受益者联系起来,使经济的外部性内部化。建立分功能补偿的机制,对生态功能进行正确评价,提高补偿金的利用效率和公众对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