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gaze cueing effect)是指,当目标出现的位置与他人的注视方向一致时,个体对目标的检测速度显著提高,而当两者不一致时,他们的反应速度显著下降。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现象。以往研究发现,注视线索提示效应中存在着以客体为中心的注意转移,当面孔旋转至90°时,虽然注视线索是向上或向下的(垂直),但仍会对出现在正立面孔左侧或右侧的目标刺激(水平)产生提示效应,即如果目标刺激出现的位置与面孔旋转至正脸时的注视方向一致,则此时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与正脸时没有显著差异。显然,在这过程中,被试可能对人脸进行了心理旋转。但是,以往研究并没有对这种基于自发心理旋转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另外,虽然在面孔旋转至90°在时依然有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存在,但当面孔倒置(面孔整体构型被破坏)时注视线索效应却消失。至于面孔旋转至90°旋至180°转时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以往研究则甚少。鉴于此,本研究拟考察不同的旋转角度是否会引发自发的心理旋转以及注视线索提示效应与旋转角度之间关系,并探讨这种心理旋转加工的性质,以进一步揭示注视知觉的特征及作用机制。 更具体地说,本研究拟通过改变线索与目标的间隔(SOA)、面孔旋转角度和线索强度、以及强调面孔旋转的过程等方式,考察非正立面孔情境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及其变化。本研究包括四项实验。其中,实验1在较短的SOA情境下重复以往非正立面孔(90°)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研究,以验证后者不受面孔旋转角度影响的现象;实验2将面孔旋转角度扩大,进一步考察非正立面孔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的变化特征;实验3则比较静态线索与动态信息的差异,重点探讨前一情境下是否会产生类似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实验4则通过强化面孔旋转的过程,探究非正立面孔下注视知觉的心理旋转特征。 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 (1)与空间三维体和空间观点采择中的心理旋转不同,面孔的旋转仅影响个体对注视线索的加工和提取,旋转角度的大小不直接影响注视线索提示效应的大小; (2)在面孔旋角度较小(小于90°)时,动态和静态线索均可以产生与面孔旋转至正立时类似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但当旋转角度较大(超过90°)时,不能引起自发的心理旋转,注意转移的方向仅受眼球运动线索的影响; (3)非正立面孔注视知觉中的心理旋转是以客体为中心的参照系进行的,即自动将客体(面孔)旋转至0°(水平线)。 本研究结论认为,与一般的心理旋转加工不同,面孔旋转角度只对注视线索的知觉获取产生影响,旋转角度的大小对注视线索效应的强度并无直接影响,且面孔注视知觉中的心理旋转是以客体为中心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