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灵敏度(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是指正确判断和回忆他人行为和表现的能力。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在人际交往中灵敏度更高,然而这种观念是刻板印象,还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存在,是由实验条件引起的,还是稳定的性别差异?国外研究者对此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人际灵敏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共情和非言语解码两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列举了研究者关于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原因的四种观点,并对探讨内在机制的社交准确性模型(SAM)进行了说明。近年来,对于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的质疑多集中在,研究者认为实验任务与女性的性别角色有关,当被试觉察到这一点时,女性被试完成任务的动机提高,从而成绩提高,男生被试受到了刻板印象威胁,因此成绩降低。同时研究者也开始对女性人际灵敏度优势背后的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以两个行为实验,探讨动机(motivation)和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对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的影响,以及女性较高水平的人际灵敏度的内在机制。实验1设计了分别适用于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实验任务,以及分别控制男性和女性动机的实验条件,来考察人际灵敏度的性别差异是否存在。实验2在SAM模型的基础上,以个人主页评定和视频聊天两个任务,来考察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在网络交流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优势的内在机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实验1中,被试对短文人物外貌线索和地位线索的回忆分数,女性都显著高于男性;实际交流后对合作者任务表现的估计和外貌线索的回忆,女性被试的准确性显著高于男性;提前告知实验任务和竞争的情境,分别使得女性和男性被试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没有影响性别差异的结果。实验2中,性别和普遍准确性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性别和差异准确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控制动机和刻板印象威胁,女性的人际灵敏度水平仍然显著高于男性。第二,适用于男性角色的实验任务和动机提高方式,能够提高男性人际灵敏度水平。第三,在主页评定和网络交流中,人际灵敏度的性别差异同样存在。第四,普遍准确性是女性在人际交往中有更高人际灵敏度的主要原因,而非差异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