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灵敏度的性别差异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xia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灵敏度(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是指正确判断和回忆他人行为和表现的能力。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在人际交往中灵敏度更高,然而这种观念是刻板印象,还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存在,是由实验条件引起的,还是稳定的性别差异?国外研究者对此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人际灵敏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共情和非言语解码两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列举了研究者关于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原因的四种观点,并对探讨内在机制的社交准确性模型(SAM)进行了说明。近年来,对于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的质疑多集中在,研究者认为实验任务与女性的性别角色有关,当被试觉察到这一点时,女性被试完成任务的动机提高,从而成绩提高,男生被试受到了刻板印象威胁,因此成绩降低。同时研究者也开始对女性人际灵敏度优势背后的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以两个行为实验,探讨动机(motivation)和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对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的影响,以及女性较高水平的人际灵敏度的内在机制。实验1设计了分别适用于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实验任务,以及分别控制男性和女性动机的实验条件,来考察人际灵敏度的性别差异是否存在。实验2在SAM模型的基础上,以个人主页评定和视频聊天两个任务,来考察人际灵敏度性别差异在网络交流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优势的内在机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实验1中,被试对短文人物外貌线索和地位线索的回忆分数,女性都显著高于男性;实际交流后对合作者任务表现的估计和外貌线索的回忆,女性被试的准确性显著高于男性;提前告知实验任务和竞争的情境,分别使得女性和男性被试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没有影响性别差异的结果。实验2中,性别和普遍准确性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性别和差异准确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控制动机和刻板印象威胁,女性的人际灵敏度水平仍然显著高于男性。第二,适用于男性角色的实验任务和动机提高方式,能够提高男性人际灵敏度水平。第三,在主页评定和网络交流中,人际灵敏度的性别差异同样存在。第四,普遍准确性是女性在人际交往中有更高人际灵敏度的主要原因,而非差异准确性。
其他文献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在各个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方式,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
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今,网络课程的应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或者研究学者的重视,网络课程跨越时空限制,共享优质资源,利用网络实时交互等等特点已经让传统学校教育工作受到
一个物体的特征不仅包括代表知觉信息的表面特征还包括代表其语义概念的名称特征。对物体知觉特征信息的加工有着大量的研究,然而很少有研究将物体多种不同维度联合起来考察
儿童虐待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儿童虐待代际传递逐渐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国内外一些研究证实儿童虐待确实存在代际传递现象。它指在童年期遭受虐待的个体,在成年后更有可能虐待他们子女的现象。然而关于儿童虐待代际传递的研究大多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目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儿童虐待的代际传递及其机制却知之甚少。基于此,本研究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究中学生母亲与其子女间的虐待的代际传递及类型,进一步探究母亲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