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一个经济体如何成熟,货币政策一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因此颇受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近年以来,随着影子银行、非银金融的迅速发展,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完成,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当前阶段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受到了不少学者以及社会人士的质疑。本文从中间目标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出发,运用大量数据与实证分析再度考察货币供应量M2的有效性,得出以下五点结论:(1)长期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M2总存在误差,但近年可控性增强。长期来看误差序列均值并不0,但2010年至2014年其误差分别2.7%、-2.4%、-0.2%、0.6%、,-0.8%,绝对值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2)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GDP、CPI仅有较强的短期刺激作用,持续性不强。(3)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CPI的刺激作用大于GDP,从期限来看,M2对CPI的冲击从第4期开始衰减,而GDP从第3期便开始减弱;从方差分解的角度来看,M2对GDP波动贡献为40%,而M2对CPI的解释程度则高达90%。(4)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近年对GDP的相关性并没有变弱。无论是从滞后项还是当期的角度,2010年至2014年间其相关性均有所增强。(5)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口径调整意义并不大,仍可继续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由于M2的可控性和相关性均未受影响,即使影子银行确实不断发展壮大,短期内M2口径仍无调整的必要,货币供应量仍适宜充当短期乃至中期的中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