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下腰痛是当今较为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在美国其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位居第二。人体的腰椎位于脊柱下部,其承受的重力要明显大于颈椎和胸椎,且腰椎的活动度相对较大,因此其发病原因大多数是与腰部软组织的长期使用、过度疲劳有关,从而导致本体感觉精准功能的缺失,神经系统反应不灵敏。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能够增强腰部核心肌肉的力量,加强对身体各部分姿势的自我控制,从而促进和异化中枢神经与外周本体感觉机能。本文选取上海市杨浦社区的慢性下腰痛患者43例且按性别、年龄和体重随机分成三组:太极拳组15人(实验周期12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男性4人,女性11人;核心稳定训练组15人(实验周期12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男性4人,女性11人;对照组13人,男性3人,女性10人。仪器采用美国BIODEX有限公司生产的BIODEX-3多关节等速测力仪,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进行评价,横向和纵向的比较12周锻炼后三组之间膝踝关节本体感觉的绝对误差值、肌肉的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BW)及肌肉耐力的变化;进一步研究本体感觉的变化与肌肉力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视觉模拟评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实验后太极拳组和核心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太极拳组和对照组之间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核心组和对照组之间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太极拳组和核心组实验后较实验前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膝关节本体感觉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比较发现太极拳组与核心组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太极拳组与对照组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纵向比较发现太极拳组实验前后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核心肌力训练组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P<0.05)。(3)踝关节本体感觉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实验后太极拳组与对照组踝关节外翻10°和内翻10°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太极拳组与核心肌力训练组内翻10°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后较实验前太极拳组踝关节内翻10°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外翻10°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12周太极拳练习能够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具有减轻疼痛的治疗效果。(2)12周太极拳练习后太极拳组对慢性下腰痛患者膝踝关节本体感觉的绝对误差值均优于对照组,且太极拳组优于核心稳定训练组,说明太极拳训练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下肢的本体感觉功能优于核心稳定训练,这可能与太极拳内外合一的运动特点有关。(3)12周太极拳练习后太极拳组对慢性下腰痛患者膝、踝关节肌力及肌耐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太极拳组优于核心稳定训练组,说明太极拳训练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下肢肌力及肌耐力的功能优于核心稳定训练;结果可知肌力越大,肌耐力越大;反之则越小。(4)左侧膝、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功能与同侧和对侧屈肌、伸肌的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均无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