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基于学术论文“Applying Cognitive Pragmatics to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A Proximization Analysis of Three Public Space Discourses”汉译的翻译报告。该论文由国际知名学者、波兰罗兹大学的彼得·卡普教授于2014年发表在国际刊物《语用学杂志》上。该论文将趋近化理论——认知语用学领域最近兴起的一种用于分析危机和威胁建构话语的模式,应用到了批评性话语研究当中,为批评性话语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研究方法。鉴于国内学术翻译多集中在学术著作方面,较少有人关注学术论文的翻译,加之国内学者对趋近化理论几乎闻所未闻,故选择了该篇学术论文作为翻译实践对象。在翻译该篇学术论文时,笔者选择了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作为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翻译完成之后,笔者依据前人的研究和自身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顺应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翻译模型。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单描述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译前准备工作、整个翻译过程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方法等。然后,从词汇、句子、语篇、语法、宏观图式等层面分析了翻译时所遇到的问题,并利用本报告提出的学术论文翻译模型解释了笔者的翻译过程及策略,如在处理这些层面上的问题时是选择顺应了源语语境还是译语语境,等等,并结合实例进一步研究具体所采取的翻译方法或技巧。分析发现,词汇层面上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缩略词的翻译、动作性名词的翻译以及原文意义不够明确等。在处理缩略词的翻译问题时,笔者既顺应了源语语境又顺应了译语语境,具体采取的翻译技巧是零翻译法;在处理动作性名词的翻译问题时,笔者顺应了译语语境,具体采取的翻译技巧是词性转换法;在处理原文意义不够明确这一问题时,同样顺应了译语语境,具体采取的翻译技巧是增词法。句子层面上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长难句的翻译。在处理该层面的问题时,笔者顺应了译语语境,具体采取的翻译方法有包孕法、分切法、拆离法、倒置法。语篇层面上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篇章的衔接和连贯。在处理该层面的问题时,笔者顺应了译语语境,具体采取的翻译方法有同形回指法和增补法。语法层面上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被动语态的翻译。在处理该层面的问题时,笔者顺应了译语语境,具体采取的翻译方法有被动转主动法和被动保留法。宏观图式层面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论文摘要语步。在处理这个层面的问题时,笔者顺应了源语语境,具体采取的翻译方法是遵循源语写作习惯。分析结果显示,在处理词汇、句子、语法、语篇等层面的问题时,一般可选择顺应译语语境,使得译文符合汉语行文习惯,从而实现学术性论文传递信息的目的;而在处理宏观图式层面的问题时,一般可选择顺应源语语境,从而实现译者扩充译语语境的目的。这可作为翻译学术性论文的一般原则。笔者期望本报告能引起国内译者对学术论文翻译的重视,从而促进创新性新成果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