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思的迷宫:《客迈拉》小说艺术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巴思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小说美学和小说创作上有意识的创新和变革对小说进行了一场本体论上的转向,“使小说由对传统日常题材与人物的关注转向了小说本身。”在国外,关于巴思的研究相当全面,涉及到他出版的所有长篇小说和小说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研究的角度也包括小说美学、艺术特色、语言、结构等多个方面。而目前,国内对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纵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却亟待拓展与深化。约翰·巴思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著述颇丰。创作于1973年的《客迈拉》一经出版,便引起了批评界的注意,并获次年的“全美图书奖”。这部作品是约翰·巴思的实验代表作之一。在结构上,他继承且发展了传统的“框架结构”,代之以更具意象性的螺旋结构,纯熟地使用了戏仿、拼贴、元小说等艺术手法,重构了现代版的“一千零一夜”与古希腊神话。他利用传统的题材,以娴熟的技巧,找到了一条走出“枯竭”文学的奇径。全文围绕“解构”与“建构”两条主线,对约翰·巴思的小说观及文本实验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同时,通过对其文本的细读,笔者还梳理了巴思眼中独特的作者与读者观。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巴思及其代表作《客迈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其在中国的评论状况作了系统的梳理,目的在于指出目前评论界对巴思研究状况的成绩与不足,并由此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即通过对巴思小说观的梳理评价,指出其文本实验的深层价值。第一章“解构与建构:巴思小说观”,主要通过对巴思著名的论文《枯竭的文学》与《补充的文学》的研读,整理出巴思的小说观,即回归文学本源,以滑稽模仿的方式,突破目前小说形式出新的可能性几乎“枯竭”的现状,力求恢复小说的活力和意义。第二章“先锋与实验:《客迈拉》的艺术研究”。本章主要从《客迈拉》的主题与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论述。在主题上,巴思笔下的主人公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了共同的困境——枯竭。为摆脱困境,巴思不但将“枯竭”作为了小说的主题,还通过展现枯竭的过程,同时获得了创作的题材和方法,从而走出文学/人生的困境。《客迈拉》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结构和修辞两方面。在结构方面,巴思运用了“双线并置”与“框架螺旋”结构将历史与现实并构于一体,通过无限回归自身的螺旋框架,打破了文本的闭合状态,呈现开放式结构,艺术的创作在不断回归自身、无限循环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修辞实验上,巴思创造性地利用了戏仿、拼贴与元小说的艺术手法,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揭示了文本的虚构性,重构了现代版的神话世界。第三章“约翰·巴思小说创作的启示”中,主要分析了巴思心目中理想的作者与读者形象。理想的作者是能够不断反观自身,敢于面对“枯竭”并寻求多种可能性的艺术家;而理想的读者则是主动地参与文本的对话,在与文本的交流中,生成新的文本意义的人。而巴思眼中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也应该是走向读者,创作出大众喜欢的作品的艺术家。
其他文献
本文以马来西亚华语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中国普通话名词的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检索出马来西亚华语名词与普通话名词在马来西亚的使用频率,针对马来西亚华语名词在马来西亚的
《聊斋志异》无疑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品,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它已被介绍到国外,外文译本达到20多种。清代,部分作家将《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章敷衍成“聊斋戏”。“聊斋戏”依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