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10hPa极地涡旋环流指数定义及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bg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定义了北半球1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图上极地涡旋一组新的环流指数,它包括极地涡旋的三个指数(强度指数P、面积指数S、和中心位置指数(λc,()c))及极地涡旋中心多年集合的三个分布特征量(平均距离厂、压缩系数μ、主要异常方向β)。用NCEP/NCAR1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求得了逐月1948-2007年共60年这组环流指数的时间序列。用它们初步分析了北半球10hPa层极地涡旋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规律,研究了它们与全球增暖、臭氧(O3)异常和极地涛动(AO)的关系,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北半球10hPa层高纬6-8月为反气旋(A)控制,其中心在极点附近,7月达最强:9月-次年3月为气旋(C)控制,其中心偏于北冰洋欧洲一侧,12月达最强。春季环流转型(C→A)缓慢,过渡期长达两个月(4、5月):秋季转型(A→C)迅速,不存在明显过渡期。2)P、S异常的年际变化具有同步性,故异常分析仅取P进行。隆冬(1月)P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年际尺度(周期10年以下)振荡,不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盛夏(7月)极地反气旋强度年代际变化显著,90’S以前分别出现两次明显增强和两次减弱;90’S以来在正常态附近振荡。3)隆冬极地气旋中心位置的异常明显大于盛夏反气旋,1月平均距离γ超过5°,7月平均距离γ不超过3°,1月扁率μ较大为0.67,7月扁率μ较小不超过0.5,是准备向同性的。4)极区中平流层平均气温的演变1、7月迥异,但它们与P的演变同步;它们与全球增暖趋势无显著相关,但7月P与O3异常有显著正相关。5)隆冬(1月)10hPa气旋强度指数P与极地涛动指数AO存在显著正相关,故可用10hpaP表示AO。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全国160站1960~2002年的逐月平均温度资料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提供的45年逐月温度场、风场及位势高度场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SVD分析以及E-
在从传统音乐创作到现代音乐产业的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以"四大"为主的欧美唱片公司一直在国际音乐产业链版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数字技术的发展及移动互联产品的普及,深刻地
本文利用1965~2005年共41年广东、广西168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台风年鉴资料,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合成分析、奇异
本文利用NCEP第二套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期间的E-P通量,讨论了行星波对北半球冬季极涡的作用,通过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的大范围雪灾研究了平流层环流异常
利用2007年11月15日~12月29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苑田径场对雾进行综合观测获取的资料,分析了南京市郊秋冬季节近地层的湍流、辐射特征及与雾宏、微观过程的联系;验证了Monin-
台风(热带气旋)的主要灾害往往是在登陆(landfalling)前后造成的。台风登陆前引起的沿海大风和外围云系在近海造成的暴雨是其造成灾害的主要方面,随着卫星和雷达等非常规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