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定义了北半球1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图上极地涡旋一组新的环流指数,它包括极地涡旋的三个指数(强度指数P、面积指数S、和中心位置指数(λc,()c))及极地涡旋中心多年集合的三个分布特征量(平均距离厂、压缩系数μ、主要异常方向β)。用NCEP/NCAR1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求得了逐月1948-2007年共60年这组环流指数的时间序列。用它们初步分析了北半球10hPa层极地涡旋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规律,研究了它们与全球增暖、臭氧(O3)异常和极地涛动(AO)的关系,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北半球10hPa层高纬6-8月为反气旋(A)控制,其中心在极点附近,7月达最强:9月-次年3月为气旋(C)控制,其中心偏于北冰洋欧洲一侧,12月达最强。春季环流转型(C→A)缓慢,过渡期长达两个月(4、5月):秋季转型(A→C)迅速,不存在明显过渡期。2)P、S异常的年际变化具有同步性,故异常分析仅取P进行。隆冬(1月)P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年际尺度(周期10年以下)振荡,不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盛夏(7月)极地反气旋强度年代际变化显著,90’S以前分别出现两次明显增强和两次减弱;90’S以来在正常态附近振荡。3)隆冬极地气旋中心位置的异常明显大于盛夏反气旋,1月平均距离γ超过5°,7月平均距离γ不超过3°,1月扁率μ较大为0.67,7月扁率μ较小不超过0.5,是准备向同性的。4)极区中平流层平均气温的演变1、7月迥异,但它们与P的演变同步;它们与全球增暖趋势无显著相关,但7月P与O3异常有显著正相关。5)隆冬(1月)10hPa气旋强度指数P与极地涛动指数AO存在显著正相关,故可用10hpaP表示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