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肢端黑色素瘤临床分期、病灶切除范围、是否有溃疡及厚度对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区域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疗效,为保留肢端功能、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提供新的临床思路。资料与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88例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40例;就诊年龄25岁~91岁,平均年龄60.5岁,病程2个月到50年不等;原发灶位于足部57例,手部31例。术前常规检验、淋巴结彩超、腹部、肺部CT及必要时的PET-CT均已完善,所有患者均有手术适应症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回报为肢端黑色素瘤。其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30例,阴性26例,阳性4例。按AJCC第8版临床分期,Ⅰ期18例,Ⅱ期46例,Ⅲ期24例。根据病历资料记载的临床分期将患者分为Ⅰ期组、Ⅱ期组、Ⅲ期组,根据手术范围将患者分为截肢组和保肢组,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存在溃疡将患者分为有溃疡组和无溃疡组,根据肿瘤厚度将患者分为厚度≤1.0mm组、厚度1.01~4mm组及厚度>4mm组,根据是否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将患者分为前哨淋巴结活检组和未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组,根据是否行淋巴结清扫将患者分为清扫组和未清扫组。随访复查淋巴结彩超、肺部及腹部CT,必要时行PET-CT,对获得有效随访的83例患者就性别、临床分期、手术切除范围、有无溃疡、肿瘤厚度、是否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是否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不同对生存率、复发率的影响的差异性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8例患者中失访5例,有效随访83例,随访率为94.3%,随访时间7个月~6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4个月。48例男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4个月,40例女性患者中位生存期未获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期患者未获得中位生存期,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4.1%、94.1%;Ⅱ期中位生存期为54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7.8%、93.2%、74.7%;Ⅲ期中位生存期为30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2.9%、37.1%。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肢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9个月,保肢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溃疡者中位生存期44个月,无溃疡者中位生存期未获得,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灶肿瘤的厚度≤1.0mm的患者未获得中位生存期;肿瘤厚度1.01~4mm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大于47个月;肿瘤厚度>4mm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大于35个月。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复发5例;未行前哨淋巴结组37例,复发17例。使用SPSS软件采用卡方检验法检验两组复发率,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区域淋巴结清扫组18例,存活9例;未行淋巴结清扫组8例,存活1例。使用SPSS软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两种术式存活率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肢端黑色素瘤分期越晚,预后越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2、截肢不能提高肢端黑色素瘤的生存期,在保证原发灶切除范围足够的条件下,尽可能保留肢端功能,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3、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早期发现转移,降低肢端黑色素瘤的复发风险,为区域淋巴结清扫提供临床证据。4、区域淋巴结清扫可减缓远处转移的速度,但能否提高生存率,尚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