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气丸为东汉医圣张仲景所创,方由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肉桂(据文献考证,笔者认为仲景所用桂枝应为今之肉桂)一两、附子一两组成,为古今补肾之名方、效方。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及理论探讨,认为肾气丸的组方机理为平补肾气,恢复肾主水之生理功能,而非温补肾阳之剂。为验证肾气丸组方机理的科学性,并假设改变肾气丸方中药物剂量后,其功效会发生何变化,于是进行了肾气丸不同配比对庆大霉素肾损伤大鼠影响的研究。目的:实验采用病因造模方法,庆大霉素腹腔注射制造肾功能损伤模型,观察肾气丸不同剂量配比对肾功能损伤大鼠各指标的影响。阐释并验证肾气丸平补肾气,恢复肾主水之组方机理,并探索肾气丸治疗肾功能损伤的药物合理配比剂量。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选择正交表为L8(27)。将肾气丸方中8种药物分为四个因素,并根据不同剂量组成8个配方。给大鼠腹腔注射庆大霉素,制造肾损伤模型,同时各组分别灌胃相应肾气丸处方水煎剂,观察肾气丸不同剂量配比对肾功能损伤大鼠各指标的影响。结果:降低肾功能损伤大鼠24小时尿蛋白含量,肾气丸方中干地黄4两、山萸肉4两的配伍比例优于干地黄8两、山萸肉4两的配比。就降低肾功能损伤大鼠血清钾离子而言,肾气丸方中干地黄8两的用量比例优于干地黄4两的用量比例。而对升高肾功能损伤大鼠血清钙离子,肾气丸方中干地黄4两、山萸肉4两的配比剂量优于干地黄8两、山萸肉4两的配比;肉桂1两、附子1两的配比优于肉桂2两、附子2两的配比。对肾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肾气丸方中肉桂1两、附子1两的配比较肉桂2两、附子2两的配比更能增强肾功能损伤时肾组织内NOS活性。升高肾功能损伤大鼠血红蛋白数值,肾气丸方中山药4两、茯苓3两的配比优于山药3两、茯苓3两的配比。升高肾功能损伤时血清总蛋白的含量,干地黄8两、山萸肉4两的配优于干地黄4两、山萸肉4两的配比;泽泻3两、丹皮2两的配比优于泽泻3两、丹皮3两的剂量配比。结论:本实验结果说明肉桂、附子用量以原方比例为佳,不宜增加其用量比例,此结果证实本文所论肾气丸平补肾气,而非温补肾阳之论是正确的。肾气丸方中干地黄、丹皮的用量比例较原方所用比例减少为宜,提示临床肾功能损伤时,用药以小剂量为佳,否则将加重肾脏负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生地黄为滋阴之要药,但因其甘寒滋腻,故临床应用肾气丸时,不必拘于原方8两之重剂,可适当减量。山药用量以原方用量比例为适,不宜减少,此可能与其药性平和,且具平补脾肾之效有关。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的研究方法,对现今临床肾气丸的使用及认识存在的混乱现象,进行了正本清源。从肾气丸的历代衍化及古今医家所论,并根据肾气丸原方所治病证、配伍分析,认为肾气丸燮理阴阳,平补肾气,以复肾主水之功为其组方机理,而非为温补肾阳而设。另外从动物实验角度,以正交实验设计,观察肾气丸不同因素不同水平对庆大霉素腹腔注射致肾功能损伤大鼠的影响,证实肾气丸立方之旨为平补肾气,非温补肾阳。同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肾气丸不同剂量配比对肾损伤大鼠的影响,阐释了中医学方药的量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