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网络议政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选择,网络议政的兴起说明了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开辟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力的新途径,促进了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本文拟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立足网络舆情应对,总结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可行路径。 第一部分介绍网络舆情和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一般认为,网络舆情指的是个人、公众或集团在网络上呈现出来的关系社会政治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第二部分阐述网络舆情的时代意义与现实隐忧。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去审视。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扩展了民众公开表达意见的空间,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媒体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的话语主导权,使民众监督与批评的声音得到显著加强。网民意见形成舆论后,也对政府决策和决策者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事件如同双刃剑,在助推政府改进工作的同时,又会成为社会舆论的加热器和放大器,特别是涉及某些社会敏感问题时,容易给政府公信力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必须推动政府体制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加速信息化进程。 第三部分以宁波余姚水灾事件为例,重点关注灾害救助转化为网络公共事件的酝酿、发生、发展、高潮、平息五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特征。从公共管理的科学视角切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余姚水灾事件过程与舆情发展的相关性,对宁波余姚水灾事件舆论引导的运行机制、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梳理和探索。 第四部分基于对宁波余姚水灾事件的研究,参照其他国家舆情应对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我国政府应对类似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危机的可行路径和正确有效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得出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必须健全领导机制、完善监测机制、加强预警机制、构建反馈机制、明确问责机制的结论。政府要紧紧抓住果断决策、快速部署这个基本前提,紧紧抓住主动发布、加强正面引导这个关键所在,紧紧抓住多方联动,有效应对处置这个有力保障,紧紧抓住提高责任主体部门的舆论应对引导能力这个重要基础,紧紧抓住加强对新兴媒体传播管理这个突出问题,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