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软实力建构开始成为国家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输出中华优秀文化、塑造中国新形象是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具体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作为反映中国当代社会面貌的窗口工程因此日益受到政府重视。由各级政府部门推动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项目先后启动,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与国内由政府推动的、花费巨大而收效甚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工程相比,美国文化市场上由汉学家驱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项目则投入较小而效果相对理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麦家作品《解密》(Decoded)在英美等主流英语国家图书市场获得不错销售成绩,这些都是由汉学家主导译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被国际社会接纳的极好例证。 本研究尝试拓展译介学研究内涵,将翻译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有机结合,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在美国文化市场的传播进行译介并重的剖析。研究结合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初步梳理出由汉学家驱动,注重西方文化市场接受度,以抒情性的中国文学为依托,以现代性的文化市场营销为手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译介模式,试图为美国研究补充新内容,为中国文学译介研究提供新思路。 本论文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作与美国自体文学系统的依存关系且重视传播效果,依据美国著名文学社会学家洛文塔尔(Lowenthal)的“文学传播力场”理论,论文从传播力场的五个要素出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译介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即:传者、信息、媒介、受者及效果。译介学视角的传播五要素在此处被赋予新的意义:传者包括编者、译者与赞助人,信息有关选材,媒介意味着翻译文本、翻译策略及传播介质,受者等同于读者,效果则在于译作的接受情况。分析之后的发现如下: 1.汉学家作为专业人士,承担了译介流程中编者、译者及赞助人等多种角色,在美国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因翻译报酬偏低,译者工作不受学术界重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汉学家译者正出现青黄不接的态势,有必要通过提高译酬,重视译著,以及在网络译者、华裔创作者中寻找新生力量等手段来传承汉学家的影响并壮大汉学家的队伍。 2.翻译选材偏重能体现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作品,同时也强调作品的题材及写作手法的现代性与普世性。只有既传承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又符合西方现代社会审美期待的作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文化交流。 3.汉学家译者大多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来调和东方文化与西方读者间的鸿沟。 4.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电子书、有声书、影视剧等多元载体逐渐取代传统纸质书籍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作的新介质。 5.专业出版机构以符合西方文化市场惯例的方式组织译作营销活动,如:参与国际书展,去往各地区进行朗读会与签售会,调动一线媒体深入评介作品,投放户外广告等,形式生动且效果良好,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