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磺酸缩邻香草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_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香草醛,即3-甲氧基-2-羟基苯甲醛,它是水扬醛的一种取代产物,可以引起变异和导致染色体错位。它自身作为配体时,可以形成单核、双核甚至多核配合物,此时甲氧基O可以参与配位也可以自由存在。邻香草醛席夫碱不仅可以形成同核配合物,也可以形成异核配合物。通常,在异核配合物中,两种金属分别为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或过渡金属和主族元素金属,过渡金属与亚氨基N配位,而稀土金属或主族元素金属与甲氧基O配位。牛磺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它作为一种非蛋白质类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重要氨基酸之一,其独特的生理、药理功能,决定了它在医药、食品、化工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氨基酸席夫碱和含硫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和催化活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我们选择牛磺酸缩邻香草醛席夫碱(TMSSB)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牛磺酸的配位化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合成一些具有有趣结构的物质,诸如异核或多核配合物。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共合成了五个未见报道的牛磺酸缩邻香草醛席夫碱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和一个未见报道的邻香草醛的铜的配合物,以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配合物还用红外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这六个配合物是:[Cu2(TMSSB)2(py)2](I)、[Cu(TMSSB)(imiz)](II)、[Co(TMSSB)(phen)2]?5H2O?ClO4(III)、[Co(TMSSB)2(imiz)2] (IV)、 [Ni3Na(TMSSB)3(CH2CN)3(OH)(CH1.5N0.5)](V)、[Cu(C8H7O3)(bipy)Cl](VI)。 1. 以TMSSB为配体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个桥联双核铜的配合物(I)[Cu2(TMSSB)2(py)2]。单晶衍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 = 7.926(3) ?, b = 17.029(6) ?, c = 11.719(4) ?; α = 90 °, β = 98.141(5) °, γ = 90 °, V = 1565.9(9) ?3, Z = 2;该配合物是中心对称的,每一个铜离子与来自一个席夫碱的两个O和一个N,一个吡啶N及一桥联的来自另一席夫碱的羟基O配位,形成变形的四方锥构形。两个铜离子通过两个酚羟基O桥联形成平面四边形结构。配合物分子间以非经典氢键组装成三维结构,并在a方向上存在非常有序的芳环π-π堆积作用。 2. 以TMSSB和咪唑为配体在水/醇溶液中合成了一个单核铜的配合物(II) [Cu(TMSSB)(imiz)]。单晶衍射结果表明:晶体属于菱形晶系,空间群为R-3,晶胞参数:a = 41.196(3) ?, b = 41.196(3)?, c = 5.1296(6) ?, α = 90.00 °, β = 90.00 °, γ = 120.00 °, V = 7539.2(11) ?3, Z = 18,。中心离子Cu(II)与配体TMSSB的一个羟基O原子、一个亚胺基N原子和一个磺酸基O原子、咪唑的一个N原子配位,形成四配位的畸变四边形结构。在ac平面内配合物分子中磺酸基未参加配位的O与咪唑分子中未参加配位的N-H形成分子间氢键。沿晶体的b轴方向存在两种π-π相互作用,一种是两个TMSSB配体中苯环分子间存在芳环π-π堆积作用,另一种是两个咪唑环之间存在π-π堆积作用3. 以TMSSB和Phen为配体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个单核钴的配合物(III)[Co(TMSSB)(phen)2]?5H2O?ClO4。单晶衍射结果表明: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a = 16.478(5)?, b = 20.600(7)?, c = 22.327(7)?; α = 90 °, β = 95.775(5) °, γ = 90 °, V = 7538(4) ?3, Z = 8。在该配合物中,中心Co(II)与配体TMSSB的一个羟基O原子和一个亚胺基N原子、两个Phen的四个N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构型。磺酸基O虽然没有参与配位,但参与氢键的形成,稳定了该配位物。在该配合物中,存在存在两种π-π相互作用。 4. 以TMSSB和咪唑为配体在水/醇溶液中合成了一个单核钴的配合物(IV) [Co(TMSSB)2(imiz)2]。单晶衍射结果表明:晶体属于菱形晶系,空间群为R3c,晶胞参数:a = 33.7548(16)?, b = 33.7548(16) ?, c = 17.5868(17)?; α = 90.00 °, β = 90.00 °, γ = 120.00 °; V = 17354(2) ?3, Z = 18。在该配合物中,中心Co(II)与两个配体TMSSB的两个羟基O原子和两个亚胺基N原子、以及两个咪唑分子的两个N配位,形成六配位的稍扭曲的八面体结构。磺酸基O虽然没有参与配位,但参与氢键的形成,通过磺酸基O与咪唑未配位的N形成的氢键将配合物分子连接成一维结构。该配合物中存在π-π相互作用,通过这两种作用将分子组装成三维结构。 5. 以TMSSB为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异核配合物(V)[Ni3Na(TMSSB)3(CH2CN)3(OH)(CH1.5N0.5)]。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菱形晶系,空间群为R-3, 晶胞参数a = 16.980(3)?,b = 16.980(3)?,c = 27.370(8)?,α = 90 °,β = 90 °,γ = 120 °, V=6834(3) ?3,Z=6。每个镍与来自席夫碱的两个O和一个N,一个乙腈N,一个氢氧根O及一桥联的来自另一席夫碱的羟基O配位形成变形的八面体构型。三个镍所处配位环境相同。中心钠与来自三个席夫碱配体的三个羟基O及三个甲氧基中的O配位,处于一个扭曲的三棱柱的配位环境中。不同的结构单元通过非经典的氢键连接成三维结构。 6. 以TMSSB为配体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个单核配合物(VI)[Cu(C8H7O3)(bipy)Cl]。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 = 8.990(2) ?,b = 10.000(3) ?,c = 10.584(3) ?,α= 80.495(3) o,β= 84.448(4) o,γ= 73.121(4) o, V = 896.8(4) ? 3,Z = 2。中心铜与来自邻香草醛的两个O,来自联吡啶的两个N和一个氯离子配位,形成稍扭曲的四方锥结构。分子之间通过芳环π-π堆积作用连接成二维结构。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需求,超薄、高清晰度的大屏幕平板显示器(FPD)正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与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液晶显示器(LCD)显示器相比,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rgani
哒嗪类衍生物是一类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已广泛应用于农药、医药等领域。我们课题组曾合成了一些3-芳氧基-6-取代哒嗪类化合物,其中许多具有较高的除草活性,但是持效性差,
有机高分子材料由于原料的广泛来源,易于通过调整结构、组分来达到相应物性的需求等独特的优势,被研究者们热衷。而导电高分子材料经过多年研究,已经可以初步应用于电学、磁
J.M.Lehn教授在1978年首次提出超分子化学的概念,指出超分子化学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有序并且具有特定功能体系的化学。从此,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其在分子自组装和分子识别领域的特殊性能,使其成为化学界研究的热点。电喷雾电离技术(ESI)能在不破坏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使非共价复合物离子化,这一特点使ESI-MS非常适
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是无机发光与有机发光、生物发光研究的交叉学科,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研究价值。稀土有机荧光配合物因镧系离子独特的电子结构而成为一类具有独特
卟啉化学是化学、物理、生命材料和信息等领域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在生物无机化学、配位化学和主客体化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一直是倍受关注的课题。并且由于金属
有机光控磁性变色材料在理论及应用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在寻找一种长寿命的双功能光致变色磁性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一类较好的有机光致变色磁性功能化合物模型:联茚满烯二酮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