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缔造苏俄,创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算起,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90多年的历史发展。在这9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几经波折,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深入研究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他所倡导的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寻求发展和改革的历史需要,也是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研究这个课题,一方面,是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求。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能死读经典论述,更不能在实践中照搬照抄,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上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产生于尖锐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之时,但它不仅是作为反危机的纲领出台的,同时也包含了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理论构想,不仅是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仅有的经济改革,而且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国家,挽救了国际社会主义,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列宁领导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只有四、五年。然而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却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种是新经济政策。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创造性突破和发展。他没有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而是结合苏俄当时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向农民让步”,“向资本主义退却”的“通向社会主义的迂回之路”①。
目前,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仍是史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中国理论界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从当代视域出发,深入研究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试图从分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实施的内容、产生的效果等方面,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类比,总结出新经济政策的若干历史经验或启示。这些启示,对我国如何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他所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实施的经济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联系,使之为我所用,取长补短,具有创造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