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郊区生活方式及其对郊区家庭影响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ouyang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郊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始于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郊区化,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二战后,美国郊区化达到高潮,至今郊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仍然是与城市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美国人民所普遍向往的生活方式。因此,美国郊区化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并形成了大量与郊区化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战后以来美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世界的霸主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为郊区化的推进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在全社会普遍向往郊区田园生活的推动下和英国田园城市运动的影响之下,房地产商适时地把握住开发郊区住宅的时机,中产阶级则因其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捷足先登。郊区已成为美国最典型的空间结构。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战后美国郊区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结论,因而对郊区化的讨论和研究依然在继续。在美国,中产阶级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归类。二战后的美国城市历史,是郊区化不断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中产阶级不断壮大的过程,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首次超过了市区人口,中产阶级向郊区涌进促进了郊区的超前发展,正是他们的集聚使郊区产生了更强的中产阶级凝聚力,吸引了更多追求优越生活质量和优美生活环境的中产阶级,逐渐地,“郊区”似乎开始等同于“中产阶级”,享受郊区生活成为成功人士的外部象征,郊区成为中产阶级向往的最理想的居住地。美国的郊区化给郊区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无论从生活状态还是意识形态,对儿童和妇女的家庭地位,甚至休闲方式都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郊区化有力地推动战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其最大的受益者是郊区及其居民,其次非城市地区的小城镇。但郊区的发展以牺牲城市中心区及以资源巨大消耗为代价的,后发展的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应予回避这种负面影响。可以说这样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客观正确的去看待这种影响。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政治上动荡不安,尤其是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各种新思潮应运而生,天津妇女社团蓬勃发展,在天津近代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章。在此期间,天津出现了如天津女界爱
荆楚文化,博大精深,其兼容并蓄的宏大气势深深的影响着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各种文化支脉。其中在湖北的云梦地区,至今仍流行着有千年悠久历史的皮影戏,云梦皮影戏在经历了数次战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