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既有繁忙干线铁路承担了我国铁路大部分运输任务,覆盖了我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城市、区域,而提速道岔在我国干线铁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道岔作为铁路轨道的核心装备,也是轨道部件中的薄弱环节,曾长期制约着我国铁路提速的整体进程,尤其是固定辙叉式道岔,其结构形式较为特殊,因为存在有害空间,车辆通过道岔时引起强烈的冲击和振动,这种冲击和振动将恶化道岔的工作条件,产生多种道岔病害,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既有繁忙干线铁路承担了我国铁路大部分运输任务,覆盖了我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城市、区域,而提速道岔在我国干线铁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道岔作为铁路轨道的核心装备,也是轨道部件中的薄弱环节,曾长期制约着我国铁路提速的整体进程,尤其是固定辙叉式道岔,其结构形式较为特殊,因为存在有害空间,车辆通过道岔时引起强烈的冲击和振动,这种冲击和振动将恶化道岔的工作条件,产生多种道岔病害,其次道岔转辙区钢轨磨耗也是影响道岔工作条件的关键因素。因此对道岔区轮轨相互作用的研究和钢轨磨耗规律的预测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利用UM软件,分别建立了提速客车车辆模型、C64货车车辆模型和3种不同类型的12号提速道岔模型,道岔模型和车辆模型均经过合理的简化。由于速度对道岔区动力响应影响较大,而重载则对道岔区磨耗影响较大,所以本文首先仿真模拟了提速客车车辆侧逆向、直逆向通过3种不同类型12号提速道岔,得到各工况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道岔转辙区,轮轨间横向作用最为明显,在辙叉区,轮轨间垂向作用最为明显;与高速道岔相比,在辙叉区会受到更大的轮轨垂向力;与侧逆向相比,车辆直逆向通过道岔时,钢轨垂向加速度较大,这是因为直逆向通过道岔时车辆速度较高,轮轨冲击主要发生在垂向。(2)在3种不同类型12号提速道岔中,专线4249、铁联线004、专线4253的各个变截面位置到尖轨尖端的距离由小到大,脱轨系数最大值比较为:专线4249>铁联线004>专线4253。且车辆在通过转辙区和辙叉区这两个位置时比其它位置发生脱轨的概率更大。(3)车辆通过12号提速道岔的辙叉区时,轮重减载率出现瞬时增大到1的现象,但是超标时间小于限值0.035s,脱轨可能性不大。本文研究了C64货车车辆侧逆向、直逆向通过12号提速道岔时,转辙区钢轨的磨耗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道岔曲尖轨侧磨情况明显较直尖轨严重,直尖轨垂向磨耗比曲尖轨更严重。直基本轨的侧磨程度与曲基本轨基本相当且数值均较小。(2)轮载过渡阶段,曲尖轨磨耗主要分布在尖轨肩部比较集中区域,轮载过渡结束后,曲尖轨完全承力,磨耗分布范围扩大。(3)车辆通过3种不同类型12号提速道岔时,转辙区尖轨变截面位置距离尖轨尖端越远,尖轨磨耗速率越小,磨耗深度最大值越小。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文本数据呈现爆发性的增长。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用户很难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文本关键词与摘要抽取作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两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目的均为生成描述文本主旨的精简内容,从而揭示文本的关键信息。为挖掘文本数据之间潜在的关联,本文在研究关键词与摘要抽取算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粗糙数据推理理论,重点研究了基于图模型
图像分割是计算机视觉中目标识别和分类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将一幅图像根据颜色和纹理等属性分割成若干个图像段。超像素分割产生感知一致的像素区域,与传统图像的单一像素表示不同,超像素提供了视觉上有意义的实体,可以用作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任务的预处理步骤。使用超像素代替像素的突出优点是减少了后续处理的计算成本,缺点是在复杂的物体边界上不能完美的贴合。PCNN模型是一种基于猫视觉皮质神经元信号转导的神经网络
随着高速铁路发展,对高速铁路桥上运输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桥上无砟轨道,通过有限元建立车-轨-桥系统模型,分别进行静力学、动力学、疲劳计算,研究总结扣件刚度、支承层弹性刚度对轨道结构的影响特点,提出合理的无砟轨道结构参数。本文利用有限单元法,从单元出发,推导轨道-桥梁单元动力方程,基于轮轨接触,建立多刚体车辆轨道接触关系,通过Matlab软件实现车-轨-桥模型的建立,并通过ABAQ
作为图染色问题的一种推广,图的标号问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了图论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方向之一。近年来,通过对各类标号模型的研究,得到的一些成果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使得图标号问题备受关注。标号模型通常来自于实际问题中所隐含的拓扑关系,对这些模型的研究不但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也促进了图论自身的发展。标号问题通常指为图的顶点或边分配自然数,使其满足某些特定的条件,根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智能交通、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已经完善并趋于成熟,交通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正在形成,部分产品开始落地并迅速博得人们的青睐。其中,针对车辆的定位技术是“智能新交通”的关键一环,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是“交通强国”战略的关键核心。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而位置信息是WSN中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通过或者结合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