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统计近5年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且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病人的性别、年龄、二次骨折等信息,分析二次骨折与首次骨折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及预防再次骨折。方法:根据江苏省中医院东华系统中诊断为胸椎骨折、腰椎骨折的病人,统计其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电话、骨折节段、骨折病史、基础病病史、烟酒史、证候分型、有无二次骨折、有无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方法,如有二次骨折统计其骨折部位、距前次骨折时间、二次骨折的治疗方法、证候分型及首次骨折后有无改善生活方式等信息,根据此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根据SF-36生活量表对患者骨折后生活质量进行电话回访(见附录),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析首次骨折与二次骨折间的关系,并据此评估患者当前抗骨质疏松方案的有效性。结果:1、女性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3.5。年龄分布在29岁至9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7±12.1)岁。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53.99%出现在T12、L1节段。2、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患者中有约30%接受保守治疗,70%接受手术治疗。共有193例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接受保守治疗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34±14.30)岁,接受PVP治疗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4.49±8.46)岁,接受PKP治疗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98±10.51)岁,接受开放性手术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50.1±7.89)岁。不同治疗方式的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5)。3、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中医证候分型中,气滞血瘀型13例,肝肾不足型66例,肾阳虚型54例,脾肾两虚型193例。年龄<50岁患者多为气滞血瘀型及肝肾不足型,51~70岁患者多为肝肾不足型、肾阳虚型及脾肾两虚型,>71岁患者多为脾肾两虚型,不同证型的分布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5)。4、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二次骨折的发生率高达24.85%。出现二次骨折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5,其年龄范围最小为54岁,最大为94岁,平均年龄为(75.60±8.19)岁。出现二次骨折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未出现二次骨折患者(P<0.05)。首次为多发骨折更易出现再次骨折,多发骨折患者在出现二次骨折患者中占40.96%。T12-L2椎体最易出现二次骨折。5、除邻近椎体易发生二次骨折外,在T10以上胸腰椎骨折后易在高位胸椎再次出现骨折;L2椎体骨折后,T12、T10椎体易出现二次骨折;L4椎体骨折后,L1椎体易出现二次骨折;L5椎体骨折后,L2椎体易出现二次骨折。髋部亦为二次骨折的高发部位。二次骨折易出现在首次骨折后2年左右。6、首次骨折接受PVP患者更易出现二次骨折,首次骨折后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及调整生活方式患者不易出现二次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出现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二次骨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中,肝肾不足型9例,肾阳虚型16例,脾肾两虚型59例,不同证型的年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高龄与女性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高危因素。T12、L1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高发节段。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肾阳虚型及脾肾两虚型,脾肾两虚型最多,与年龄显著相关。出现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二次骨折的概率为24.85%,平均年龄(75.60±8.19)岁,高龄、无抗骨质疏松治疗、未改善生活方式、首次骨折为PVP治疗为出现二次骨折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