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是人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对象化载体,而文化是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因此,有人存在的空间,便具有“文化的空间性”和“空间的文化性”。“文化的空间性”指空间不是一个客观的物理空间,因为人涉足其中,进行着自由自觉的活动,包含着人对空间的意义建构和情感体验,所以文化蕴育在具有属人性的空间之中。“空间的文化性”指赋予文化意蕴的空间,空间内的文化象征、意指和隐喻塑造着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空间具有文化性。班级作为一种“空间的存在”,蕴含着“以文化人”功能,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文化空间”。文化渗透在班级空间,起着传递与传播的作用,深深影响着班级空间各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动作。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将幼儿园班级视为“人化的”、“文化的”空间,以“人文关怀”为逻辑起点建设幼儿园班级文化。首先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将空间生产理论作为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本体性理论,从四大维度阐释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理性之义:其一,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复归幼儿的真实存在,在人文关怀中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给予正义平等的认同,获得多元差异的尊重;其二,儿童本位的内容选择,把“儿童本位”的理念与精神引向幼儿园班级空间的物质文化空间、制度文化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的内核;其三,动态生成的过程趋向,与班级主体的身体能量和身体节奏相契合,实现在预设与生成中动态发展;其四,以文化人的终极旨归,让幼儿在班级文化的浸润中成为“完整的人”。基于此,本研究在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下,以幼儿园班级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幼儿园班级现场,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幼儿园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存在着值得肯定的地方,始于儿童的价值取向、符合幼儿身体经验与节奏的内容选择及动态表征的建设过程趋向能够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但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仍存在着育人功能缺失问题,面临着“文不化人”的异化问题,即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儿童缺失的内容选择及静态表征的过程趋向等异化问题,使得班级空间的文化意义弱化,幼儿自身的自然节奏被单调的、重复性的机械节奏所打乱,未能实现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根据现实考察的结果,从教师、幼儿园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知偏差、陷入自由与规范的取向困境以及专业能力的限制会影响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能否实现“以文化人”的价值诉求。此外,班级空间存在于幼儿园空间之中,园所文化是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取向、内容、以及过程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的观念冲突、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亦会作用于班级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和结果。最后,根据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提出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其一,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需要重塑教师文化自觉角色。教师的自知与反思是重塑教师文化自觉角色的起点;确立以文化人的班级管理理念是重塑教师文化自觉角色的关键;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建设能力是重塑教师文化自觉角色的动力。其二,教师、幼儿和家长在实践中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班级文化建设共同体,表现为作为精神共同体的理念引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提升及作为实践共同体的行为导向。其三,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强调班级空间中各文化要素关系的横向构建,还需要强调班级文化的生成总是处于纵向的时间维度之中,班级主体需要在要素维度和时间维度共同构建班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