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心深处的荒原——中国20世纪末心理分析绘画探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20世末,中国画坛出现了像朝戈、毛焰等一批着重于探索人的心理即精神领域的艺术家,他们这种具有心理探讨倾向的作品被美术评论家称为心理分析绘画或心理现实主义绘画,心理分析绘画把绘画与社会、人及复杂敏感的心灵活动联系起来,心理分析绘画已经摆脱了狭隘的、封闭的个体经验和情结,而使这种经验与某种文化问题联系起来。“心理现实的记录”不再是单纯个体经验和个人情感的简单宣泄,而是变成某种具有内省状态的文化陈述,是对充满矛盾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一个恰当反映,世纪末复杂的社会变迁给心理分析绘画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心理分析绘画的艺术家们敏感于时代迅速变化作用于人心理上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感,通过对当代人的肖像描写反映出他所处的无形的社会精神环境以及这种环境作用于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建立了一种超自然的非个性情绪的心理绘画,即心理分析绘画。本文对中国20世纪末心理分析绘画进行研究,追溯到20世纪受心理学家西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影响下的西方绘画,以朝戈、毛焰、莫也、等画家为典型案例,运用图像分析法结合艺术文化学、艺术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对中国20世纪末出现的心理分析绘画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世纪末心理分析绘画产生的社会原因、背景及存在的特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心理分析绘画对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心理分析绘画作品中饱含着一种深邃的精神指向,开辟了一条全新是视觉语境,它将绘画创作中的艺术经验溶解到一种更广泛的领域中,即社会领域中。对绘画精神或心理领域的探讨,预示着写实主义油画领域存在着探索的多种可能性。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该论文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分析,提出人的信息加工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的信息加工模型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作者认为,产品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编码的过程,设计师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