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与青年丧文化倾向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uqiu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是时代的担当,而当代中国青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的文化多元共生的时代。青年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碰撞中,青年文化展现了其自身的活力,但也暴露了部分青年文化不成熟的局限性。丧文化是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其的研究是观察我国青年与青年文化的一个较为独立的视角。一方面青年丧文化无疑是社会心理的映射,其流行与发展有可能给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造成潜在威胁。另一方面,主流文化对丧文化的片面解读,也不利于深刻了解该亚文化的真实情况和后续的疏导解决。本研究希望为客观理解青年群体,树立和传播繁荣健康的当代本土青年文化,以及为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绵薄的智力支持。本研究试图研究中国青年亚文化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特点,其热衷于表现青年拒绝奋斗、拒绝成功、消极颓废的一面,表面看是一种充满负能量的消极文化,但丧文化文化符号的拼贴和另类的解读的实际内核是对社会评判价值施予人的压抑的拒绝,在某种程度上批判了令人不满的部分社会现象,其目的在于青年情绪的释放焦虑与缓解不满。该文化现象虽然不占主流,但亦不会完全消失。通过将中国青年丧文化与其他西方消极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青年丧文化主要特点有:丧文化的出现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表现,具备丧文化倾向的人数比较少且行为分散,且很多具备丧文化倾向的青年人不是完全消极,没有彻底放弃出世的念头,丧文化只是大多数青年众多文化选择中的一方面。在文化内容上我国的丧文化更具备消费性的特质。丧文化在我国生命周期更短,更具备流动性、分裂性与短暂性的特点。主要使用消费社会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对工业化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解释除了表层的受众心理的原因和媒介传播的原因外,丧文化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对外在虚伪价值符号与泾渭分明的等级评价标准的拒绝。文章的落脚点放在面对资本分配的不平衡的社会现实的条件下,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群体成熟发展的社会环境,敢于创造并引领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新价值,并利用新技术使之传播并发挥影响;而青年群体中在面对个人的精神信仰与文化选择中,除了颓废或愤怒,还应该不断探寻避免走向极端的,且更适合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适应的中庸之路。
其他文献
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交汇期,新时代大学生是这个历史交汇期中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力量,其信仰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与盐酸贝那普利片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019年两个干休所老年高血压患者共50例,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进行盐酸贝那普利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内外数字出版发展趋势,加快稿件处理速度,缩短编辑出版周期,方便广大作者投稿,增加稿件处理透明度,《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网上稿件处理系统已正式开通,目前处
目的:分析硼替佐米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在2017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入院,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