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利己”的传播战——对2004年印度洋海啸引发的助人行为传播的意义解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难引发国内媒体呼吁民众进行助人行为的传播活动。研究的问题是探寻国内媒体对这一邻国爆发的自然危机进行大规模高层次的新闻报道的根本意义。通过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新闻媒体借用“天下精神”的观念,将之一分为二—传统的形式和现代的内容,以促发受众“责任内化”的民族心理,更好地达到帮助他人的目的。新闻媒体对这次海啸发起的助人行为传播活动最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劝服受众进行捐赠,或者提升受众心中的国家形象等等。相反,它是为了更好实现我国社会转型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次提升国民现代化文化价值观念的努力,客观上必将起到协助政府完成国家建设战略目标的辅助作用。这次助人传播行为影射着国内建设的战略性目标,媒体促成受众“责任内化”就是试图将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观念内化于受众心灵。 一些社会学家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各种利益主体的博弈期。在这样一个转型的社会期间,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成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互助、友爱成为了一个好社会在道德上的标杆。此外,中国社会是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社会,转型的期望就是使传统的中国演变成现代化的中国。助人行为最大现实价值就是将中国民众的“以重家为主的观念”转变为“以重国为主的观念”。在“重家”的思想下,中国人形成的是一种以血缘定亲疏的社会纽带,在任何事情上,无论是公还是私,私人的感情都渗透在其中。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缺乏社会认同。助人行为就将交流的对象由熟人转变为陌生人,这样跨越心理的距离,民众开始与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联系,这必然导致一种陌生人之间都需要遵守的规则,以减轻未来的不可预见性。这种规则就培养了民众参与社会的意识,以及按规则办事的理念,进而培养了一种公共精神和社会认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在策划大型传播活动时,必须秉持极高的社会责任感,敏锐地察觉传播活动对受众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以推进社会进步为目的执行传播活动。
其他文献
期刊
从全球媒体变化的角度来说,微博客已经是现代营销传播的最重要平台之一。微博客不仅仅具有Earned Media特征,而且具有Owned Media特征。与此同时,微博客迎合现代媒体消费者的需
由于美国媒体在世界大众传播体系里具有特别的地位和影响力,国内学术界针对其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也一直较为丰富。但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国家形象的整体性研究,或专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