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文学界最受欢迎的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作品《喜福会》一经发表就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连续9个月荣登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全美图书奖和“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多个奖项。谭恩美的作品也促使美国主流文化给予华裔文学更多的关注,从而使得华裔文学家逐步跻身美国主流社会。小说《喜福会》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四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这部小说主要是围绕着母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展开的。所以之前大部分关于这部小说都的研究都将重心放在对母女关系或是跨文化的探究上。本文尝试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这一后殖民理论来对小说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揭示出东方主义这一概念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并且联系实际对其产生的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为大家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评论视角,目的是呼吁世界各地的读者要以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中国以及整个亚洲,从而谋求不同文化和谐共存。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及其生平,以及关于这部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最后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意义所在。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东方主义以及其产生的背景。该理论是萨义德对福柯“知识权力话语”理论的借鉴,其实质是西方世界的一个建构物,是通过对东方的贬低来塑造先进文明的西方世界。近年来,东方主义理论在中国受到学术界的大肆追捧。因为通过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解构,可以揭示新时期的殖民现状,同时为广大处于失语状态下的中国人重新找回话语权。第二章分析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是如何建构的,并阐释了这一建构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由于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识,谭恩美将中国描绘成充满异域特色的国度,在这一国度中充满着鬼神迷信,因此严重歪曲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人也都变得麻木不仁:中国的妇女被动的生活着,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只是父权社会的附属品;中国的男人们则沉默寡语,表情凝重,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谭恩美之所以要这样描绘中国及中国人,与其双重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作为第二代移民后代,想要在受到种族歧视的美国社会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是相当困难的,只有抓住美国人的猎奇心理并且迎合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贬低心态,她才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荣誉。虽然谭恩美是炎黄子孙的后代,但是她没有在中国生活的亲身经历,她所有关于中国的认识都是来源于她的母亲,所以她对中国的认识难免会出现偏颇。第三章探讨《喜福会》中东方主义是如何解构的及解构的原因。母女之间从冲突到相互理解是对东方主义最好的解构。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与她们的中国母亲格格不入,她们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她们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上。但在不知不觉中,女儿又能深刻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即中国文化对于她们的影响。当他们遭遇事业瓶颈或是婚姻失败的时候,母亲坚强的形象总会帮助她们摆脱生活上的烦恼。她们开始接受母亲以及母亲的思想,这也意味着传统的东方形象被打破,两种文化开始相互交融。究其背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美裔华人身上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传统,虽然他们不愿意承认,但是中国传统确实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是冷战后东西方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为东方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打破了西方世界中关于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思维定势。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一部分主要是总结前面论述,指出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华裔作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呼吁东西方加强对话,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消除东方主义这一殖民理论。面对新形势下的国际局势,中国应该立足于本国文化,扎根于本国文化,同时本着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思想与世界交流,它才会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