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C CTL表位肽微粒疫苗的构建及机理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j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探索有效的以表位为基础的抗肝癌疫苗构建策略,在确定针对肝癌的CTL表位疫苗设计是否适宜的基础之上,从肝癌细胞表达的优势抗原中寻找和确定能用于CTL疫苗构建的免疫优势CTL表位,然后选择合适的载体和佐剂制备CTL表位肽疫苗,并在体外初步研究其特性和免疫学活性,以及免疫作用机制,为有效疫苗的制备和改进提供依据,并为最终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研究人肝癌组织MHC-Ⅰ类途径重要相关分子和CTL表位肽疫苗研究模型细胞株靶抗原hAFP的表达情况;运用该室建立的HLA-A2限制性CTL表位综合预测程序A2B和国外权威预测网站的预测程序,综合预测评估源自AFP的HLA-A2限制性CTL表位,从中筛选出可能自然产生和递呈的候选免疫优势CTL表位;固相法人工合成候选表位肽,并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纯化鉴定;通过T2细胞结合实验和CTL杀伤分析检测候选表位肽与HLA-A2分子的亲和力和体外特异性CTL诱导能力,以确定候选表位是否是能自然产生和递呈的免疫优势CTL表位;以PLA为载体和佐剂,用溶剂挥发法和非溶剂沉淀法制备载肽的PLA免疫微球和免疫片粒,激光粒径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检测其平均粒径大小和形态,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免疫微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以及免疫微粒的体外释放;体外CTL诱导实验检测免疫微粒特异性CTL诱导能力:考察单核-巨噬细胞对微粒的吞噬作用、微粒对巨噬细胞的毒性及活化作用,以了解微粒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微粒免疫活性的基础;应用胞内抑制剂阻断抗原递呈的MHC-Ⅰ类途径相关过程,以探索PLA免疫微粒细胞递呈的可能机制.【结论】1.该室保种的人肝癌细胞Alexander、HepG-2可用于以hAFP为靶抗原的肝癌CTL表位肽疫苗研究;2.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可能能被特异性CTL所识别和杀伤,以AFP为靶抗原进行肝癌CTL表位肽疫苗的设计和构建切实可行;3.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MHC-Ⅰ类递呈途径可能完好,提示肿瘤的免疫逃逸可能与抗原递呈后的事件有关,肝癌患者机体可能处于免疫耐受或免疫抑制状态;4.该室开发的HLA-A2限制CTL表位综合预测程序A2B和网络相关资源可用于表位综合预测评估,减少研究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成功率;5.候选表位肽hAFP<,156-166>和hAFP<,218-226>具有与HLA-A2分子较高的亲和力和较强的特异性CTL诱导能力,并能自然产生和递呈,是HLA-A2限制的优势CTL表位:6.hAFP<,156-166>和hAFP<,18-226>可能具有超型意义;7.应用PLA可以制备得到研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特性的免疫微粒:8.免疫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与片粒明显不同,其免疫作用也可能不同;9.本室制备的四种PLA免疫微粒在体外都具有较强的、诱导对表达靶抗原肝癌细胞特异性杀伤CTL的能力,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肿瘤CTL表位肽疫苗形式,特别是PLA免疫片粒;10.免疫微粒能为人单核-Mφ细胞高效吞噬和有效递呈,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11.免疫微粒可通过在胞外释放表位肽,直接与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结合而递呈;12.免疫微粒还可通过肽回流和吞噬性溶酶体运输等进行MHC-Ⅰ类递呈.
其他文献
该实验通过建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及体外反搏的动物模型,探讨EECP对高脂血症猪心肌冠脉ER及ET-1表达的影响.结论:成功的复制了大型动物-猪的高脂血症模型及体外反搏模型.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