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面积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急危重症,其病情凶险,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死亡率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脑电监测对皮层缺血和脑功能障碍非常敏感,能直接、灵敏地反映脑功能状态,目前以持续脑电监测检查为代表的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诊治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脑电监测可进行连续“动态”实时床旁监测,评估皮质功能的动态反应性及觉醒-睡眠周期的完整性,对患者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本实验的目的就是探讨持续脑电监测对幕上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治价值;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分级、EEG反应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之间的关系;持续脑电监测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发病48h内在聊城市脑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为幕上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56例,其中女性24例,男性32例,平均年龄70.36±8.81岁,受试对象入院后进行持续脑电监测,监测时间为24小时。并在监测的起始阶段和终末阶段进行GCS评分和脑电评估,选择患者安静、干扰程度较小时段进行,分别给予患者疼痛、声音、光刺激,观察患者EEG反应性,应用EEG改良分级标准对患者的EEG进行分级,记录患者脑电变化。3个月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癫痫发作情况进行随访。观察早期脑电监测对幕上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治指导价值,患者的EEG分级、EEG反应性及GCS评分与受试对象预后的关系,以及对继发癫痫诊断及预测作用。受试对象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促脑代谢、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及对症支持药物。结果1、EEG分级、EEG反应性、GCS评分的动态变化率分别为17.85%、8.9%、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EEG分级、EEG反应性、GCS评分与受试对象的预后相关,它们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度分别为90.60%、83.93%、80.30%,EEG分级预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的准确度优于EEG反应性,而EEG反应性预测的准确度优于GCS评分。3、56例受试对象中有3例(5.4%)患者EEG可见周期性异常放电,均无典型痫性发作临床表现,不除外非惊厥性癫痫发作(nonconvulsive seizures,NCS)或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on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NCSE)的可能;随访过程中有1例(1.7%)有临床发作的癫痫。结论1、持续脑电监测对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治具有指导价值。2、可以应用EEG分级、EEG反应性、GCS评分预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EEG分级越高,患者预后越差;EEG有反应较无反应预后好;GCS评分高的较评分低的预后好。3、EEG分级预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的准确度优于EEG反应性,而EEG反应性预测的准确度优于GCS评分。4、56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均异常,其中以弥漫性慢波活动、和一侧低波幅活动较常见。脑梗死区有典型癫痫放电及周期性异常放电的患者不除外NCS或NCSE。